曾创办“新中国第一支妇女建筑队”事迹被拍摄成电影98岁老劳模林玉卿:剪出英雄本色
(2023-10-20 10:00:47)
创办“新中国第一支妇女建筑队”
被拍摄电影《笑逐颜开》
林玉卿1926年出生,童年、少年在山东农村度过的,在抗日战争年代,曾是妇女抗日救国会长,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入哈尔滨军需被服厂工作,解放战争结束后,调地方工业局建筑部门工作。
1958年,作为第一妇女建筑工程队长兼党支部书记的林玉卿,凭着一股“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倔劲和干劲,带领职工家属成立了一支妇女建筑工程队,这是新中国第一支女子建筑队。
林玉卿领导了60多名家庭妇女,承建了第一栋号称“三八号大楼”的哈尔滨电机厂职工宿舍。她们在工地办起了临时托儿所,每天妇女们带着孩子上下班。建筑工地上,挖地基、搅拌泥浆、砌砖、抹灰……娘子军们无一不能。
1958年末,质量全优的大楼如期竣工,“新中国第一支妇女建筑队”的事迹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59年,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蔡畅来到工地视察,拉着林玉卿的手问寒问暖,夸奖她们为社会、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此后,林玉卿率领女子建筑队又建造了“花园邨宾馆”等著名建筑。
剧作家丛深以林玉卿和她们的女子建筑队事迹为素材写成电影剧本《娘子军》,刚刚成立的哈尔滨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以此剧本在1958年拍摄了电影《笑逐颜开》。1959年她进入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学习,毕业后调入哈尔滨市公安局工作至退休。
77岁重新学习儿时剪纸
以剪代笔讴歌时代英雄
林玉卿出生在山东一个剪纸之乡,七八岁时就能剪得一手好活。此后的大半个世纪中,她钟爱的剪刀一直没有离开过左右,只要有闲暇就拿出来剪几下。退休后,77岁的林玉卿上了老年人大学的剪纸班,重新开始了剪纸生涯,使自己的剪纸技艺突飞猛进。林玉卿进行剪纸创作时,先精心绘制样图,然后把样图用书钉和不同颜色的彩纸钉在一起,再操起剪刀一点一点地剪。经过长期的实践,小小的剪刀在她的手中仿佛有了灵性,心到眼到手到,信手拈来,极其熟练地“以剪代笔”,不需底稿,作品线条柔软,舒展流畅。老人凭借对生活的挚爱,创造了剪纸佳作。林玉卿的剪纸物象造型简约夸张,画面简明扼要,落落大方,毫无雕饰之感,极具传神气质,她的作品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了我国北方的人文历史作品,许多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数千年的民间传说。
近日,适逢哈尔滨市公安战线一级英模王影逝世十周年,老人家特意剪了王影的剪纸,委托警官郑学明,送往当地派出所作纪念。构图丰满匀称、剪工精细入微、富有艺术美感。林玉卿说:“在人们印象中,剪纸就是方寸大小、用于刺绣窗花的小玩意,不登大雅之堂。其实剪纸也可以表现历史题材,反映现代生活。剪纸要延续其生命,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吉祥文化的框框,剪眼之所见、心之所想、情之所感。这才能使剪纸变成艺术。”
林玉卿成为受人尊敬的剪纸艺术家,老人家思维清晰,记忆准确。近年来,她的剪纸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剪纸艺术书画艺术大展,仅在这几年间,她就先后获国际、国内,以及省市的各级大奖金奖10项、银奖12项、铜奖42项、选写论文及文章等10余项入编各类专刊辞书多项、其它奖项几十项。
如今,老人家耳聪目明,除了关心国家及哈尔滨发展建设外,她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剪纸艺术事业中去。比较青年时代的叱咤风云,她晚年生活同样红火,她办个人剪纸作品展、出版作品集、搜集散失在民间的剪纸佳作,为剪纸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辛苦地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