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以下简称《永》剧)在革命题材谱系中无疑是独树一帜的,曾给一代人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如今舞剧重新演绎,在重构与消解的后现代语境下,将这一题材推送出近于完美的舞台境界。
我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部剧:
首先《永》剧的舞台是自由的,它用极简的道具和极简的灯光切分让表演区产生了无限拓展的多维空间和时间,这是现代国际舞台比较流行的做法和范式,也把舞台延伸到无限的领域和可能,舞台空间打破了任何阻隔,空间完全解放出来让位给艺术。男一号李侠和女一号何兰芬床边双人舞,幻化出另外三对不同时期的李侠与何兰芬,前区为现在时的主表演区,其它几个区域则是不同时段的“他们”,这样的“复制”设计极大地提升了时空维度,也曾强了艺术的深度和人物塑造的厚度。复制是典型的后现代技法,我们常见的作品一般局限于绘画,如保罗—安格尔的《玛丽莲-梦露》,他的复制是固定在画板上的,《永》剧是活在艺术中,它给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是前所没有的,同时这里也产生另外的作用,隐喻着许许多多像他们那样在隐秘战线奉职的英雄们。
另外,在时空处理上必须提到李侠返回一片狼藉的服装店这场戏,让时光倒流,敌人搜查的情景又在他身边重演,这一笔非常精彩,具有颠覆性的舞台探索,大胆又充满艺术想象力。剧中还有许多过度场景,穿插交织在一起的主次表演区域在不同时空的出现,展现出的层次感和形式感以及流畅性等风格化的艺术处理,都令人叫绝。
2 虚实节奏的有机结合
我们知道它脱胎于同名电影,舞剧的改编难度要比其它剧种大,尤其当代现实题材,又有原生故事在先,需要考验主创团队审美价值的判断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超验的胆识与魄力。作为舞剧,它既有故事呈现的叙事部分,又有舞剧展示的抒发桥段,这些都是直观的呈现,每一细节都要暴露在观众的视野里,如何把二者有机的无缝连接为一体,是最难也是最为关键的地方。编导在主体的自我表达上,出色地展现了舞蹈的形体动态内涵,又把复杂的故事简约明白地告诉观众,剧中几段精彩的舞蹈令人难忘,如给人耳目一新的女群小凳舞,富有独特的创造力,这是文化自信与自觉的尝试,在提示人们东方市井文化和东方时尚的变迁与透视。另外,男群黑衣舞的表演更具现代感,也充满时尚化认知和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表达,那个年代的质感与当代流行前卫理念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剧中精彩的桥段还有很多,不再复述。另外,灯光控制转换和节奏变化,把虚实关系用到了极处,同时灯光的功能已经发生本质的变化,它是表演的一部分或者说它已经是参与者,灯光所附带的语言功能和旋律要素已经成为该剧的艺术符号,而不仅仅是效果、氛围和气氛。在《永》剧里,我们看到颠覆与探索的主体叙事结构中,虚实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它涵盖并调动了全部的功能来推动舞台新语境的生成。
《永》剧编导在改编时更注重斗争的残酷与复杂,强化了戏剧自身的张力,在很多方面做了精心打磨和有益的尝试,李侠和何兰芬分别那场戏感人至深,生离死别,难舍难分,缠绵跌荡,是最能接近或触动灵魂的形体表达,为此它也成为全剧的重场戏。需要说一句,男女一号的表演及所有边缘人物的表演都非常细腻精准,非常从容洒脱,收放自如惟妙惟肖,尤其女一号给人印象深刻,开始阶段她的戏份并不多,甚至有些被淹没,伴随着剧的深入这个人物也在逐渐强化,渐渐演变成亮点。再说说结尾,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戏剧结尾,导演用极为克制的手法展示上海解放那一刻,当人们从报上看到消息,没有欢呼雀跃,而是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以此来象征明天与未来,抱着孩子的何兰芬出现了,当大家两侧闪开,以为在迎接呼唤梦中的英雄李侠出现时,并没有等来,表面看是减分降维或缺憾,但仔细品味却是一种高级,导演拥有对舞台极大的控制力和理解力,用克制来表达高潮与尾声是不同寻常的处理,尤其对这部剧而言,结尾很可能做成惯常与平庸的释放戏,但是《永》另辟新径,这需要智慧勇气和审美价值判断力,只有达到境界的艺术家才能有这样的设计与思考,它给人们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想象,也给“失去”以极大的感染力,强化大了观众内心的期待和憧憬,这就是艺术给人的震撼。我觉得导演在处理把握上更具主观意识,这是积极与自我的创作诉求,而不是像以往革命题材或者其它改编,一味纠结在原著和真实性等外在问题上,该剧编导完全超越了这些,或者说这些问题在为艺术服务的大前提下都已经不是问题。编导的独到与把控,敢于打破原有的叙事秩序,在后现代语境下盘活老故事,同时寻找新的表达能源和尝试。
我觉得可以用“诗剧”来界定这部舞剧,诗剧并不是诗意的表达或形式上的诗化,在戏剧理论中“诗剧”是一种境界,汉语对于“诗剧”一词的译文无法表达亚里士多德的本意,但是人们通常把它理解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隐喻作品的完美或崇高。在今天的表述中,用经典中的经典更为通俗明了,这个评价是综合的考量,从编、导、演、曲到灯光舞美到服化道综合体现,该剧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强调了人的价值以及非常态下的生命存在与情感寄托。说到这里,又回到一个老话题上,写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写,同理,演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怎样演。《永》剧必将成为当代艺术史上新的人文坐标,也给我们留下新的思索和启示。
刘跃利 男 笔名卡拉、刘E等。黑龙江电视台国家一级导演。
1958 年生于哈尔滨 。1984年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大专班
毕业 。1988年就读北京中国文化书院研究生班。
主要作品:1976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夜读》,
之后在《哈尔滨文艺》《小说林》《北方文学》《东北作家》《明
天》《雨花》《人民文学》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 三十余篇、
散文三十余篇,其中小说《山魂》被选入《黑龙江小说四十年》,
散文《靑菇娘》被选入《黑龙江散文四十年》。
出版长篇小说《烟囱里飘出的牛奶》,小说集《间谍母亲》《间谍邻居》《命中注定》,中篇小说《绝境》短篇小说《将军的一次别离》。发表上演话剧《师爱芬芳》《张嘎丽娅》《守望》《冷云》等。
出版专著纪实
文学《旋转的人生舞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社科类专
著《世界末日果真来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及两部与
人合作专著《望尽天涯》等。电视剧《蓝色雨》(八集)、《窗
外雨潺潺》(上下集)《闯关东前传》。为央视、龙视、哈尔滨、北京、天津、
山东、汕头、深圳等电视台各种晚会创作歌词一百五十余首,
曾为电视剧《大地无边》、《蓝色雨》等创作主题歌。
主要获奖作品有:大型电视纪录片《犹太人在哈尔滨》(广电
部电视纪录片一等奖)、《老车回家》(广电部广播音乐专题二
等奖》、《中华汉字》(中央电视台MTV金奖)、《中国旗袍》(中
国音乐文学学会笔会年度一等奖)等数十项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