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雕刻经典进入省美术馆,木刻连环画《呼兰河传》15 日开展。
2020 年是萧红逝世 78 周年,又适逢《呼兰河传》在香港发表 80 周年,由黑龙江省美术馆创意并组织,根据著名画家、原哈尔滨画院院长侯国良先生创作的连环画《呼兰河传》,邀请国家"非遗"传承人邰立平用三年时间手工重新刻制了木刻连环画《呼兰河传》,10 月 15 日上午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以特展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领略当代雕版木刻的独特风格和文学经典的永恒魅力。通俗点说,就是看"啪叽"做的"小人书"——萧红的《呼兰河传》。
雕版印刷术,是一种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集中、具有突出价值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汇聚了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优秀的传统工艺,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工艺。
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发明即造纸术和印刷术与雕版印刷直接相关,在文明史上留下鲜明印记。与中国其他传统工艺相比,雕版印刷术是唯一没有区域限制、影响遍及全国乃至传及海外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呼兰河传》的木刻版共 48 块,总重约 8 公斤,省美术馆对这个版也同时进行了展示。
呼兰走出的女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改编自萧红原著、由我省"德艺双馨文艺家"侯国良绘制的连环画《呼兰河传》,曾荣获全国第四届连环画评奖绘画一等奖、全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览银奖,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亦堪称中国当代美术经典。
2017 年 10 月,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张玉杰创意策划,由哈师大教授王绘将彩色连环画《呼兰河传》进行了数字化提线处理,并特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邰立平制作,以传统雕版印刷工艺印制了连环画《呼兰河传》,并制作成手工图书。历时三载,始得完璧。 木刻手制书《呼兰河传》使用木版年画的技法,木版年画是我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刀功与木艺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通俗点说,就是用小时候做"啪叽"的方法制作的"小人书"。
将彩色连环画《呼兰河传》进行了数字化提线处理的哈师大教授王绘。
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张玉杰与连环画《呼兰河传》作者侯国良。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邰立平。48 幅画作,要一刀一刀、一点一点地刻在木板上,真是不容易。邰立平的潜心创作,才使另一种风格的《呼兰河传》有了特别的呈现。
这部连环画作品以中国传统线描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以白描线条塑造形象,表现出浓厚的绘画情趣和极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我们看到画家用线的笔力、笔感、笔气、笔势和笔意,线条的顿挫转折,用笔的浓淡干湿变化和对细节的表现,其虚实、强弱、刚柔等等对应了物象所具有的质感,用线的错落、挪让表现出形体的空间关系。同时,画家深入领会原著的精髓,能够完美地表形达意 , 使自己的线描富有个性,画面充满生机。而手工雕版和拓印,则强化了线描的装饰意味,圆润挺秀、刚柔并济的雕版线描,令人体味出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取向。
选发几幅,先睹为快。
据悉,黑龙江省美术馆还特别制作了 50 本手工本珍藏。
展览地址:黑龙江省美术馆,展览至 11 月 5 日,每天上午 9 时—— 16 时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