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 哈尔滨记者从中国老电影研究专家余泳处获悉: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的美术设计师,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美术大师、哈尔滨人刘学尧 2020 年 8 月 31 日在长春去世,享年 99 岁。
刘学尧 1922 年 2 月 26 日出生于哈尔滨。小学读书时,最喜爱图画课,在哈尔滨第一中学读书时,美术老师高仰山非常器重和喜爱他,经常借给他一些美术书籍,辅导他练习作画,假日里还常带着他到风景秀丽的松花江畔或公园去写生,这不仅增加了他对绘画的兴趣,而且为他奠定了良好的美术基础。1941 年初,伪满洲映画养成所招收学员,他满怀希望地报名投考,被录取,成为满映养成所第一期学员。经过一年的学习,1942 年 3 月毕业,他在"满映"任美术助理。1943 年正式提升为美术师,成为"满映"最早担任美术师的中国人。在"满映"期间,他在三部影片中独立担任美术设计。
1945 年 8 月,日本战败,伪"满映"也随之解体。国民党反动派同日伪残余分子勾结,妄图破坏"满映",爱国职工在中共长春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护厂斗争,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刘学尧积极参加了护厂斗争,并被选为东影的美术科科长。1948 年东影搬迁到兴山,正值筹备拍摄第一部故事片《桥》,他担任了这部影片的美术师。他和导演王滨,演员王家乙、陈强、吕班等一同到哈尔滨三十六棚铁路工厂,住在工厂空地里的一节破列车车厢里,边深入生活,边进行拍摄。为了不影响生产,他们白天同工人一起劳动,学习操作技术,晚上利用工厂休息时间拍戏。工人们对他们的工作给以很大的支持,许多人白天劳累一天,晚上还热情地帮助他们布置现场,充当群众演员,使外景工作顺利地完成了。1948 年底,长春解放了,东影迁回原址。但是,由于国民党的破坏,电影厂千疮百孔,摄影棚里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空架子。摄制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拍《桥》的内景镜头的。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努力工作,与置景人员一起,设计、搭置了工人家庭等多堂布景。
电影《桥》美术师在现场工作。
拍完《桥》以后,他又先后在《白衣战士》、《卫国保家》、《刘胡兰》、《鬼话》、《葡萄熟了的时候》、《小姑贤》、《土地》等 40 多部影片中担任美术设计工作。他在这早期的创作活动中,不断地克服着自然主义的倾向,明确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明确了电影美术必须为影片创造符合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并具有地方、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而不能只着眼于表面,或把生活中的场景环境照搬到银幕上。
1955 年,他为《神秘的旅伴》所进行的美术设计,是他在艺术创作上走向成熟的标志。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云南边境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摄制组不能到实地拍摄外景,而要靠美术师在较相近似的地方加工创造。为此,他与导演林农、摄影师聂晶到云南红河一带深入生活,收集资料。一路之上,他观察了云南边疆的环境特色和风土人情,收集了大量造型资料,还画了许多写生画和环境气氛图。回来后,他们选择长白山地区的四道沟为外景地,经过精心加工,构成了影片中的云南边境和密林小路。影片上映后,连云南当地的群众看了也都以为影片是在他们那里拍的。通过这次实践,他认为美术师只要掌握了景物、建筑、环境的特色和时代的特点以及其它有关资料,再经过认真、精心的艺术加工,就可以创造出符合影片要求的一切环境。而且,这样做,还可以缩短影片生产周期,节省成本。
1956 年,他用同样的办法,在丹东和长春设计加工了《上甘岭》的外景,获得了与在朝鲜前线拍摄相同的艺术效果,大大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从 1957 年到 1988 年,他又先后完成了《边寨烽火》、《党的女儿》、《锡城的故事》、《黄河飞渡》、《窦娥冤》、《烽火列车》、《墙头马上》、《景颇姑娘》、《平原游击队》、《风云岛》、《闯王旗》、《大渡河》、《白奶奶醉酒》《直奉大战》等影片及电视剧《长夜春晓》、《少帅春秋》的美术设计工作,逐渐形成了质朴、自然、环境特色鲜明、真实感强的特点和风格。他善于同各种艺术风格的导演合作。他同水华、林农、王家乙、马白鲁、朱文顺、刘国权、张辛实等许多导演都合作过,其中同林农合作的次数最多。在每部影片的拍摄中,他不但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还能较好地体现导演的意图,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党的女儿》海报。
2013 年 9 月 28 日荣获第 29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评委会给予他高度评价:"真作假时假亦真,遍留丹青映画深。"
2005 年,记者同魏春桥请刘学尧先生到哈尔滨,对其进行独家专访并拍摄纪录片《永远的桥》。
如今,在长影旧址博物馆三楼的长影经典影片美术气氛图展区,还能看到由刘学尧老师亲手绘制的《边寨烽火》(上图)《党的女儿》(下图)《上甘岭》《刘胡兰》等影片的美术气氛图。
99 岁的新中国第一代电影美术师在长影的留影,刘学尧的作品在银幕上永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