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元宵节讲讲哈尔滨灯谜史

小小一条谜语蕴涵了中国人汉语的智慧和幽默,猜灯谜是锻炼脑力的一种智力游戏,可以在娱乐活动中提高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领域。2008年,灯谜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央视“中国谜语大会”节目已连续举办多年了,尽管身处网络时代,谜语一直未被灯谜爱好者所遗忘。
《吴越春秋》记录最早谜语
67岁的姜文清1988年被选为哈尔滨灯谜学会会长,他介绍说: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谜语是东汉时期赵晔编撰的《吴越春秋》中的一首短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一首民歌,也是一个谜语,谜面就是歌词的八个字,谜底就是狩猎。
以后,人们把它发展为文娱游戏,这就成了谜语,谜语在南宋时代,文人们十五的晚上把谜语写在杭州大街小巷的碧纱灯上,这才有了“灯谜”,也叫做“灯虎”。所谓“虎”的意思,是指其含意曲折费解,不易猜中。猜灯谜就叫射虎。而东北土话则管猜灯谜叫“破闷儿”。
写给人们猜的谜叫谜面,谜面暗射的答案叫谜底。灯谜的内容包罗万象,不论天文,地理,名词,俗语,单字,人名,书名,影戏名,动物,植物,食物,生产工具,人体器官等都可以收到谜面和谜底中。猜在这个过程中叫打。
灯谜的谜面,一般以现成句为最好。谜面与谜底不能有一个字相重复才为上品,谜面不可以作的过难。太难了使人看不懂猜不中,就丧失了兴趣,但也不宜过于浅易,过于简单了,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谜语真正流行是明清时代,清人俞樾写过一本《隐书》。民国时有人还写了《谜海》一书,收集2万多个谜。
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到元宵节,各地都要举行竞猜活动,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哈尔滨人喜欢“破闷儿”
哈尔滨人喜欢“破闷儿”。《哈尔滨日报》关于我市举办灯谜俱乐部的报道最早见于1956年。而全民“破闷儿”热潮是在1979年,当时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贫乏,一场灯谜活动能吸引众多读者参与。《哈尔滨日报》的灯谜竞猜活动连续举办了几十年,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1985年,有上万人参与。据当时老编辑回忆,当时邮寄的答案信封每周都成麻袋装。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当时在三中读书时,就是哈尔滨日报《每周十谜》栏目的积极参与者。
那时大家参加灯谜活动,都是现场解答或者给报刊、电台写信投稿送答案。 每一个喜欢谜语的人,假如回忆一下自己的猜谜史,恐怕他首先碰到的是以儿歌作谜面的谜语。象“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花生)“哥俩一般高、出门就摔跤”(筷子)等至今还在儿童的口中流传着。
姜文清介绍,当年,现场猜谜的活动也不少。工人文化宫的灯谜活动连续举办了40年。在1980年,市工人文化宫经常举办周末灯谜晚会,每场都能吸引几百人。每年元宵节,哈尔滨工人文化宫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他都要受邀亲自制作、书写灯谜。中央书店和其他单位组织的猜谜活动,他都会和几位著名的谜人一起制谜并担任评委。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省电台农村天地节目主持《每周一谜》,讲授灯谜知识,传播灯谜文化,连续“解闷儿”30多年。2013年到2016年,央视推出大型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谜语大会》,每年元宵节现场直播,他都被央视邀去做点评嘉宾。在采访时,姜文清刚好收到中央电视台今年元宵晚会的电话,邀请他去北京,在晚会中对他进行关于灯谜的访谈。
哈尔滨学院的杨庆茹老师说:“小时候曾经参加过市电台的除夕猜谜活动,节后还收到过电台邮寄的奖品影集,而《新晚报》给答对者奖励的是书籍和明信片,事后邮寄给获奖者。有一年正月十五,我在工人文化宫参加游艺活动,看到一个谜语“陈老总西山抒怀”打一话剧名,我一想,这不是刚看过的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吗?一对正是,得了一本当时买不到的小说《简爱》,我可高兴了。”这个爱好杨老师一直坚持到今天,这几年到了正月十五,她一定要在中央大街上破闷儿,猜对了拽一个红纸条子下来,得个小礼物,唤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新世纪破闷儿上央视
从QQ到微信群天天上网打卡
进入到新世纪,在今天互联网时代,有了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大赛和网上竞猜,猜谜规则没有变化,只是参与的手段和介质不同。
黑龙江灯谜群群主孙学飞,原是肇东姜家中学语文老师,他2007年先加入了网上的灯谜qq群,qq群里也是最传统的玩灯谜方式。而孙学飞近年又创办黑龙江灯谜群微信群,有150多个微友,在网上探讨原创灯谜,天天在群里打卡,参与度更加灵活,他创作的灯谜散见于《中华谜报》《中华灯谜》《中华谜海》等十余种报刊。2015年,央视的“中国谜语大会”第二季,他不仅为哈三中100多名选手培训还在现场为哈三中参赛学生助答指导。
哈尔滨市平房区东轻厂的职工关怡娟破闷儿40多年了。她从小跟着工程师父亲猜灯谜,现在又与女儿黄冬悦一起猜。2014年,云南卫视推出《中国灯谜大会》节目,母女俩一起报名参加比赛。猜灯谜以娱乐为主,全国性的大赛奖品也都是小礼物,但是5年前加盟《中国灯谜大会》,母女俩却捧回了刚刚发售的苹果6手机大奖。关怡娟现在是东三省网络谜会黑龙江群的管理员,为200多灯谜群的微友服务。
姜文清说,“破闷儿”过程中,灯谜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现在在网上每周他会自创或筛选出几个灯谜,发给谜友,让大家竞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猜制灯谜的队伍里,不断弘扬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破闷儿到底有多大魅力?只有真正享受猜谜过程的人才知道!网络不仅将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猜谜民俗重新带到人们眼前,微信破闷儿还增强了吸引微友广泛参与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