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暗访

(2017-12-05 11:39:12)
 

 

新闻业务论文发表于

《新闻传播》2016年第4105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暗访》

申志远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 150010


【摘要】暗访是现代新闻媒在进行曝光报道、焦点报道、深度报道、揭秘报道非常行之有效的采访手段,已被媒体普遍使用,暗访是有前提的,暗访的范围、手段、原则以及记者如何在暗访中保护自己,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新闻记者们需要非常明确和掌握的。

【关键词】暗访原则;手段;装扮;证据

暗访是新闻工作者为获取新闻素材和事实真相,采取隐瞒记者的真实身份,采用秘密手段来获取新闻的采访方式。暗访又常被称为秘密采访、卧底采访等,是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和特殊的调查手段,是现代新闻媒在进行曝光报道、焦点报道、深度报道、揭秘报道非常行之有效的采访手段,已被媒体普遍使用,暗访是有前提的,暗访的范围、手段、原则以及记者如何在暗访中保护自己,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新闻记者们需要非常明确和掌握的。

  1. 暗访前提

采用暗访应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暗访只有在正常的公开采访时不能获得事实真相和新闻信息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暗访不能滥用或尽量不用。二是被暗访的对象必须影响到社会大众的利益或危害公众的身心健康或生命。例如,一家食品企业生产和出售不卫生或含有对身体健康有害的食品,记者公开采访无法获取新闻素材就可以进行暗访。食品质量、建筑质量、金融骗局、合同骗诈等等各个领域都可进行暗访。三是涉及个人隐秘、商业秘密等不能用暗访,除非其涉及严重侵犯和危害了公众的合法利益,才可采用暗访。

  1. 暗访范围

暗访因涉及对象不同暗访的场所有很大不同,可以在公共场所也可以在私人空间,商场、会所、车上、工厂、政府办公地点等等,只要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揭露丑恶行为,打击假冒欺诈犯罪,同时不影响其他人的正常生产、生活和工作,就可以进行暗访。

暗访对象可以是政府的公职人员,涉及市民生活的生产企业、政法机关等,但对未成年人和军事驻地、宗教场所以及国家机密、军事机密等报道禁区不能进行暗访。

暗访不能是个人隐私,但是官员受贿、贪污腐败、包养情人可以暗访。企业的商业秘密不能暗访,但企业从事侵犯公民生命财产的行为就可以进行暗访。

  1. 暗访手段

暗访手段要根据暗访对象及适用的场合来进行调整。有的只需要观察暗访,有的要亲自体验暗访,有的要乔装暗访、参与暗访,还有的要打工暗访等等,在进行暗访了解情况同时,还要配合偷拍、偷录等取证手段。

其中,观察暗访是比较简单的,记者以正常顾客、商人、小贩或工人进入商店、市场或工厂进行参观、购物、进货,观察工厂、商家、市场的不法行为,违规举动,同时通过相关聊天、对话,暗中了解暗访对象的违法违规行为。

乔装暗访是常用的暗访手段,由于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有相关的气质,记者暗访对象与自身气质有差异时,就要进行乔装打扮一番。比如乔装病人到医院、诊所暗访,乔装农民到农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暗访,乔装客户到工厂、工地暗访,暗访可以是多种身份,以记者合适的气质和谈吐来装扮,但乔装暗访不能装扮警察、军人、执法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

由于媒体暗访已被很多行业所知道,这也造成记者暗访的困难,现在暗访采用方法比较多的是以打工者的身份进入采访对象的工厂、商店、饭店、商场、机构进行暗访。从而以员工、参与者的身份获得暗访对象的信任或使暗访对象失去戒备,这种暗访往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才能获取事实真相。

因为是暗访,这时记者录音、拍照和录相的设备必须是专业和不能被发现的。现在流行的微型录音笔、钮扣式照相机、针孔摄像机,都对记者暗访有很大的帮助,记者可以将其放在袖子里,包里,在暗访时使用。现在还出现了蓝牙的遥控摄像设备,使暗访记者可以不出现在现场就能对采访对象及场所了如指掌,但前提是记者要事先放置好录音、录相设备,使设备保持最佳状态,因为有时暗访的机会只有一次,当时没记录下来,过后再去暗访往往会令暗访对象产生怀疑,使暗访流产。

  1. 暗访原则

由于暗访的特殊性和隐秘性、重要性,采访记者在前期采访和后期的报道中应把握一些原则。

首先,记者不能违法,即便是为了曝光违法行为进行暗访,也不能越过法律这条红线。记者揭露违法行为不等于记者本身也可以犯罪。如暗访洗浴会所是否有卖淫,记者可以装扮成客人,但不能进行嫖娼。二是暗访和舆论报道的禁区不能涉及的坚决不碰。不能泄露他人的个人隐私,不能损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吐露国家机密和军事机密。涉及宗教、民族问题不得暗访。涉及外国政府组织,外国驻华人员等涉外敏感问题不作暗访。三是不能以暗访获得的新闻素材以稿谋私或敲诈暗访对象。

其次,暗访不能违背道德伦理。尤其在采访监督报道、负面新闻时,记者若承诺了保密消息来源人的身份,就要坚决执行。那种当面承诺保护消息来源人,过后见报消息来源人身份或透露给暗访对象的做法,会使记者和媒体陷入道德的讨阀。

再有,暗访一定要尊遵偱客观公正、不变相炒作、不夸大事实、不添枝加叶,记者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能以利引诱暗访对象进行违法行为从而人为导演出新闻。

四、暗访记者的自我保护

暗访往往是社会阴暗面的曝光,会让一些不法分子和机构的经济利益、社会形象受损,因为存在很大的危险。世界各国记者因暗访而遭到打杀已有多例,因此暗访记者做足做好自我保护工作非常必要。

暗访记者的安全保护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记者暗访是一个高风险工作,暗访前要从安全角度考虑要报道的事件是否能暗访。如果危险系数太高就放弃。如果决定暗访,一定要报主管采访领导以便同事和单位掌握记者的行踪并给予配合,以防身份曝露或出现异外情况。二是记者暗访什么题材就会涉及装扮什么身份,在衣着、谈吐、气质上都要能让暗访对象相信自己。尽量少说话,如果要与暗访对象聊天,也要做好访前工课,不要问让对方生疑的问题或说与装扮身份不符的话,以免对方生疑。三是万一记者被暗访对象怀疑要尽快脱身。对一些比较危险的暗访要做好应急预案。比如事先向公安机关打好招呼,准备好交通工具或让司机时刻准备着。暗访前察看好来回地形、路线、出入口,以便万一曝露了身份好立即脱身。四是暗访过的地方短时间不要再去,以免被暗访对象认出。别的媒体记者暗访过的地方,也不要再去暗访,这样的地方警剔性高,记者很容易被人发现。五是保护好暗访的录音录像证据。暗访的新闻一般都是采访对象不承认和坚决否认的事实,所以暗访要同时进行录音、拍照和录相,好将暗访对象的违法、违规事实记录下来,作为报道素材。这些报道素材同时也是暗访对象违法违规证据,当被曝光的企业、个人、机关不承认报道事实时,甚至被曝光企业和个人上法院与媒体就报道的事实真实性与否进行法律诉讼时,记者和报道媒体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报道事实的准确性,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布雷迪著《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2、曹聚仁著《采访外记?采访二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4月版


3、郭镇之,晨江著《守望社会:电视暗访的边界线》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68月版


4、曾华锋著《暗访黑帮:我的记者生涯》光明出版社20021月版


5、(日)堤未国著《暗访美国:贫困大国美国社会实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月版


6、董延喜著著《超常思维与写作能力》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申志远,男‘籍贯;山西长治。毕业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就职单位: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主任记者职称;研究方向:新闻理论,新闻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