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纸媒和网络新闻的差异化

(2017-09-06 17:02:41)

浅析纸媒和网络新闻的差异化

 申志远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  哈尔滨  150010)

(摘要)融媒体时代,媒体的语境变化巨大。新闻语言从模式化、套路化,转向通俗化、大众化,固有的既定的的表达方式正在被网络语言逐步溶解消化。告别死板拘谨的新闻语境的现代传播模式正在挑战纸媒,并在网络的表达中重新构建新闻的语汇体系。

(关键词)传统现代  差异化  融媒体时代  网络新闻  策划介入

    现今,新闻媒体已进入融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表达方式在接受着时代的挑战,纸媒和网络新闻共生博弈,很多报业集团同时运营着纸媒、网络新闻和手机新闻客户端,不同的新闻传播平台,呈现的新闻差异化对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一篇新闻,在纸媒和网络新闻在新闻语汇、发表形式、报道策划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这需要媒体人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正确的应对。

一,纸媒和网络新闻在新闻语汇上的差异化

    融媒体时代,媒体的语境变化巨大。新闻语言从模式化、套路化,转向通俗化、大众化,固有的既定的的表达方式正在被网络语言逐步溶解消化。告别死板拘谨的新闻语境的现代传播模式正在挑战纸媒,并在网络的表达中重新构建新闻的语汇体系。
    传统的新闻表达,往往是以知会明白的形式存在,即报纸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从新闻素材到新闻稿件是直线型的灌输式的模式般的表述。而现在读者已经在网络中要参与到新闻寻找发掘以及表达的过程。从中找到与之有关的新闻元素和相关的感受,而且参与的读者还会根据感受不同有着结果迥异的解读。所以媒体诉求不同,表达必须要有针对性。读者群体与关注点相关的题目和素材会迸发出异乎寻常的积极性与关注度。还会形成巨大的舆论氛围以期实现某种群体性诉求。
    在这个融媒体时代,纸媒和网络新闻交叉生存,为编辑记者如何找到他们之间的差异化和共同点,并按照不同属性去处理新闻素材,使之更好的为读者服务。这是所有媒体人共同面对的问题。作者本人做为《新晚报》文体新闻的编辑,同时还是APP——ZAKER新闻的编辑记者,通过半年来,对APP的编采稿件处理,试图尝试探讨一下,同一稿件在报纸(《新晚报》)和APP(ZAKER新闻)的不同处理,在它们之间的差异化上如何寻找一种新的新闻表达方式。
    报纸是传统的新闻语言,从标题制作、图片配置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如果你打破这些潜在的行规。传统读者还不认可。可是网络新闻和手机新闻客户端需要的是直观、直接、可视、即视的新闻,这样就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化的特质——必须要找到适合各个属性的新闻语汇的表达。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哈尔滨儿童公园儿童铁路的小员工已经历时五代,时间长达61年,这个新闻事件如何在纸媒和新闻客户端进行表达。报纸发了2000字的特写配当年小员工和现在同一位置的对比图片《儿童公园“小火车”迎来61岁生日 “小火车”五代员工都回来了有你同学吗?哪个拉过你》。ZAKER新闻使用时,笔者拍摄了他们聚会的视频,纪念活动的聚会,第一位小火车司机70多岁了,还有现在在岗位上的司机,标题为《“五代”抢占“小火车”61年“老铁”感情嘎嘎的》,《哈尔滨日报》公众号才用了这个稿件,标题为《这就相当于61年前哈尔滨的“迪士尼”,五代老司机,哪个拉过你?》,网络新闻图片直观,编者有意做成连环画一样的表达,视频的纪录,更为亲切。网络点击数万,留言数百条,由于,尊重不同的受众,按他们的口味,去做不同的处理,新闻发表后,分别受到纸媒和网络、尤其手机读者的好评。

二、纸媒和网络新闻在发表形式上的差异化

    传统报纸由于版面的限制,在新闻报道中又有着种种的剪裁,突破不了传统表达的限制。网络媒体闻克服了上述问题,对新闻事件可以组合大量的图片、文字、视频信息。读者可以通过直观的现场图像、视频、音频,深入的文字描述、评论,更全面地了解事件。
    笔者在具体工作时发现,同样的自己做一篇新闻稿件,在传播力和影响力方面,纸媒就是没有网络媒体那么深入人心。原因是:我们把新闻当作了“新闻”而不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具有连环画一样传播性的可视的“消息”。新闻之所以被称之以“新闻”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快速,而互联网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传输渠道。以至于传统的表达方式在新的传播方式前畏缩不前,而为了传播而传播的生搬硬套则面临着两种媒体属性不一的境况,因此必须找出适合各自表达形式的差异化。所以ZAKER新闻的视频和图片弥补了文字稿件的干涩和不足。比如,笔者在一次会议上遇到当年轰动中国的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张扬,于是,在第二天的《新晚报》上发表了特写《曾因写“三角恋”被判处死刑——74岁张扬来哈解密“第二次握手”》。文中分了三个段落:一、读者起的小说名,二、舅舅是男主原型,三、一生只写一部书。但是,在APP上,及时推出ZAKER新闻版《作者、手抄者因一部小说竟被判死刑!你知道是哪部吗?》,根据网络的特征,发了原始的手抄本小说的书皮,各个版本的照片,张扬年轻时的照片,《第二次握手》被平反首发的《中国青年报》的版面图,首版小说及当时出版的连环画封面,电影及话剧的海报,后来四个版本的书影,张扬来哈参观萧红故居的照片,张扬与手抄本保存者见面的照片,配上张扬来哈的视频,在第一时间呈献给读者。点击率10万+。同一事件根据不同属性的差异化处理,在标题、内容、图片、文字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调整,报纸有传统的特写体例,ZAKER新闻则强调图片、视频的可视性,标题通俗还要有悬念,这样才能做到用所占有的新闻素材让传统的表达方式和新的传播方式各取所需,面对不同的受众,给予不同的读解。
   

三、纸媒和网络新闻报道策划和报道深度上的差异化

    以往的新闻有着严格的规矩与要求,虽然严谨但却灵活性不足,很多时候对于事情的本源陈述与新闻传播方面难以周全,甚至有顾此失彼的情况存在。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恰恰又加速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些变化都使得纸媒和网络新闻在报道策划和报道深度上呈现差异化。
    以曲艺大家唐杰忠逝世报道为例,这一消息在各大报纸和网络上都是以怀念,悼念、追思的形式出现的。笔者为寻求独辟蹊径,通过对曲艺知识和城市知识的掌握,找到一个奇特的新闻点,在报纸上呈现为《著名曲艺大家修来华追忆唐老时透露:哈尔滨叫冰城,是唐杰忠最早喊出去的》,写了修来华深情回忆:1979年,马季唐杰忠来哈拍摄《逛冰城》首次在中央电视台喊出冰城一词的往事,文章分三个段落,细数了拍片,在哈经历、当时报纸的报道和拍片的轶事细节。配以当时的图片发一整版。ZAKER新闻则以图片为主,由于新闻事件的报道长度不再受到限制。标题为“最早哈尔滨叫冰城,是唐杰忠1979年在中央电视台喊出去的,他与马季曾经《逛冰城》”,以简洁的文字大量的历史图片报道这个事件,编辑甚至在资料室找到当年发表《逛冰城》剧本的《哈尔滨日报》版面,还有当年他们在哈尔滨发表的相声的报纸版面配上当年的剧照,唐杰忠的演出照,修来华与唐杰忠的合影,合作的相声作品照片,因为当时没有视频,编辑还把《逛冰城》的文学剧本附在ZAKER新闻后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开创了一种ZAKER新闻的文体,还成为一种崭新的APP新闻报道模式。
    由此可见,网络的全程报道使读者对事件背景的了解更加清楚、全面。网络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比纸媒更具优势。
    在传统新闻初见消解的今天,很多原本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渐变化,使得原本教条生硬的新闻难以为继。在加上缺乏传播性与通俗性,感到手足无措和无力是必然的。所以应对方法最为简单就是从新闻用户的“需求”出发。用感情描述代替冷冰冰的信息传达,从策划阶段开始介入,做有生命力的新闻。用容易传播与便于理解的网媒语汇、网媒传播方式做好看的新闻,才是今天媒体的出路。

参考文献

(1)陈生明,数字出版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23.

(2)石雄,数字出版对编辑的技术要求(j),科技与出版。2015(5):65——66.

(3)王斌,媒体战略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新闻窗:2014年5期

 (作者简介:申志远 ,男 ,哈尔滨人 ,本科。研究方向:今天的纸媒和网络新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井岗印象
后一篇:萧红回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