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罗天婵、关贵敏——西西里柠檬

(2014-12-20 23:14:37)
标签:

娱乐

http://jason-young.blog.163.com/blog/static/201058832012722103126681/罗天婵、关贵敏——西西里柠檬  

 

       

这几天我在收集七、八十年代的老歌,这天我起床后照例冲好咖啡端进书房打开音响,播放的是罗天婵的《打起手鼓唱起歌》:“打起手鼓唱起歌,我骑着那马儿翻山坡……”然后我又进卧室骚扰青儿,正好她趴着酣睡,我灵机一动就做打手鼓状,在她屁股上噼里啪啦地轻拍,边调皮地唱道:打起屁股唱起歌……青儿“扑哧”一声笑出来,高高兴兴地起床了。这让我想起三毛笔下她和荷西的生活点滴,我们的生活中也总是有这样的小幸福。

从前有一种东西叫广播剧,伴随过我童年在农村的许多清澈时光。江南的初春多雨,没法出去撒野,年幼的我只好趴在窗前看河面上雨丝扫来扫去溅起的水花,一片一片或疏或密,好奇地想是有人刻意为之——就像男孩在尿尿时都曾把着小鸡鸡前后左右浇来浇去那样玩吗?父亲照例又为他的综合五金厂出差去了,母亲在我身后默默地织着毛衣,我们如同活在世外桃源,乃不知其时电视机已经发明50年了,甲壳虫乐队也已辉煌地解散了,而 IBM则即将弄出第一台PC机。我们唯有的一点资讯与娱乐便是那架小小的红灯牌收音机和小说连播、广播剧场。广播剧就好比拿走了画面的电影,全部是录音棚里的声效,在那个娱乐贫乏的年代也能轻易地打动人。某天就听到了广播剧《西西里柠檬》和其中由罗天婵、关贵敏合唱的插曲。

故事出自意大利作家、戏剧家皮蓝德娄的早期代表作。在盛产柠檬的西西里乡村,贫穷却善良的长笛手密库乔与苔莱季娜相爱,他坚信苔莱季娜有着歌唱的才华。他不顾家人的反对,花掉了自己全部积蓄,甚至变卖了教父留给他的所有财产,始终不懈地资助和鼓励苔莱季娜学习歌唱。终于,苔莱季娜一举成名,她离开了乡村,成功地踏进了城市上流社会。五年后,密库乔乘坐了三十六小时火车,从乡下到城里去看望苔莱季娜,还特地为她带上了一口袋鲜美芳香的西西里柠檬,那曾经是他们甜美爱情的象征。然而,当密库乔来到苔莱季娜的豪宅,却被引到厨房旁佣人们住的小屋里。而那一边的客厅里则是灯火辉煌,衣着华贵的男男女女在举杯畅饮,不时还传来苔莱季娜风情妩媚的笑声。世俗就是这样轻而易举地隔绝了曾经的恋人,他们已经分属于两个不相容的世界,苔莱季娜已不再是从前的那个乡下姑娘。于是,密库乔留下了柠檬,掩面而去,他的身影淹没在陌生城市的雨雾中。而他最心爱的人已听不到他此时的哭泣,因为她正在向客人们炫耀那来自她家乡西西里的柠檬是多么芳香……

这时罗天婵和关贵敏演唱的插曲响起。那是一首伤心如秋雨的歌:“绿色山岗上,一片鹅黄,西西里柠檬散发浓郁芳香。亲爱的人儿在哪里,甜美果实谁品尝?啊,流不尽泪水去不掉悲伤,心上的人儿何时重返故乡?”

我试图寻找它更好的版本,无奈年代久远,即使我用尽了百度、淘宝、当当、亚马逊,还是找不到它的CD版。估计此曲压根就没有出版过CD,除了当年广播剧中的录音。然而,我们听的是歌曲本身及其情感,甚至这忽明勿暗、夹着噪声的音乐,竟有一种风雨飘摇的意境,与密库乔的善良与忧伤完美契合。

罗天婵是与李谷一、朱逢博等同时代的歌唱家,但似乎不如前两者在寻常大众中那样普及,然而在业界她也是深受尊崇的。她有着一副独特的好声线,醇厚甜美,别具一格。关贵敏也是几十年来难得一见的杰出歌唱家,可惜留下的作品太少,据说因为健康原因早早地退出了歌坛。七、八十年代那批歌唱家至少有两个共同的特点是现在很多歌手所没有的,一是声音有特点,与众不同,令人过耳不忘。二是以情动人,唱出种种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而这,恐怕就是我们今天已经无意丢失甚至无情抛弃的东西,就跟《西西里柠檬》中苔莱季娜所失去的一样。

有人说,假如一个人开始怀旧,便意味着他的心态老了,我觉得不对。人怀念过去,那是因为经过岁月洗礼,铅华褪尽后最珍贵最美丽的记忆才浮现出来。这就好比文艺,到今天人们还会乐此不疲地把300年前威瓦尔弟的《四季》、200年前肖邦的《夜曲》从箱底里翻出来聆听一样。李零在《七十年代:我记忆的碎片》中说:“珍惜生命,才会怀旧,怀旧有什么不好?”可怕的是不敢承认衰老,不断地追逐新鲜刺激,将一路看过的风景全部遗忘,走到坟墓前却是脑袋空空,等于白活一场。这几天央视音乐频道晚间有一档专题,回顾当年的一批音乐电影,如《大篷车》、《英俊少年》、《叶塞妮亚》等。今天听起来,那些音乐依然令人动情。不知道有多少个日子,那时候我也是个少年,尽管放学后等待我的常常是冰冷残破的家,但只要有收音机和歌声的陪伴,我并不觉得孤单。那时候小镇上还没有普及燃气,家家户户做饭都在楼道里用煤炉。我家在顶层的五楼,十只煤炉排出的一氧化碳最后都进了我家,把所有的金属表面腐蚀得剥脱,包括我那台收音机上镀铬的旋钮、装饰条,也都呈现出点点怪异的绿色。然而就是这样一件不起眼的物件,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每当那些美妙动人的歌声响起,主持人丝丝入扣的解说将我围绕,收音机上那一排红红绿绿的小小指示灯随着音量的起伏而闪烁,我心中便充盈了温暖,四季就这样一遍遍流过。

今天已经很难再听到七、八十年代那样的广播节目,那么精致又朴实。主持人一律受过严格的语言训练,功底深湛,言语简练,决没有恶俗的插科打诨,也不会轻浮于低品味的所谓时尚。随便一段解说都清新如散文,就如同余华在《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中所提到的“轻”的力量。她注意到在肖斯塔科维奇、柴科夫斯基、布鲁克、勃拉姆斯以及更多的交响曲中,小段的抒情能够覆盖任何巨大的旋律和激昂的节奏,文学叙述中短暂和安详的叙述将有出现更加有力的震撼。那决不像今天任何一个电台或电视频道都是喋喋不休、令人生厌的“饭泡粥”,或者就是铺天盖地、声嘶力竭、压榨耳膜的噪音广告。含蓄、收敛、把握、拿捏、分寸、恰当、火候——曾经是中华文化中最精膸的思想理念丧失殆尽,文艺最有效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功能荡然无存。现在,大概只有上海台的《经典947》终于回归到从前,重新拾起了那种本真。它每晚的《美文妙律》曾经因为老一代播音张蓓那清新雅致、涤荡灵魂的主持方式而成为电台版的《读者》,以至于张蓓逝世的时候上海万人空巷,无数不相识的听众自发去追悼送别。

媒体要贴近受众,但更要高于受众,以此带领人们往前走,去向纯净的彼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