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姜凯阳:问题少年画成导演

(2014-06-06 16:47:30)
标签:

情感

姜凯阳去年3月在拍摄《零下三十八度》,姜凯阳说,此次回哈尔滨,还有一个任务,就是陪父母回家。前年,父亲突然被查出患有肺癌,因为发现得早,到北京肿瘤医院得到很好的诊治。去年和今年进行了两次复查,都没什么事。虽然得了重病,但姜爸爸很乐观,每天在北京的别墅里种花养鱼,平时喜欢运动,尤其爱打乒乓球。但由于他的工作繁忙,到外景地拍片大半年不回家已成为常态,照顾父母不大方便,于是他就动了把二老送回家乡哈尔滨的念头。因为哈尔滨有姐姐妹妹可以照顾父母,亲戚也多,有事朋友也能帮上忙。
  姜凯阳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但他现在的口音有很重的京片子儿味——他在北京生活了23年,乡音已改。
  46岁的姜凯阳,已经功成名就:他是画家,25岁就办了自己的第一个油画展;他是作家,写过小说《遭遇非洲》、《就那么回事》、《飘来飘去》、《呼吸越短越快乐》、《决不饶恕》;他是金牌导演,拍摄了两部引起轰动的电视剧《哈尔滨往事之风雷动》和《哈尔滨往事之背靠背》,被誉为“东北剧教父”。
  这样一个成功男人,却曾是个让父母操碎了心的问题少年。姜凯阳从小在香坊区火车站附近长大,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出身不太好”。姜凯阳从小就不爱学习,上课时经常跳窗户逃走,还和班里几个坏孩子拜了把子,曾带着37个人打群架,进了局子,被行政拘留十来天。妈妈恨铁不成钢经常揍他,笤帚打烂了也不管用。有回妈妈打完后问他:“你不学习天天混,以后可怎么办?咱家没有背景,你也不能接班,将来连正式工作都找不到,难道你去拉车吗?”15岁那年,姜凯阳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成了待业青年。那段时间,他干过建筑工人,到哈制药总厂包过药,靠体力吃饭,看起来这辈子也没什么大出息了。
  姜凯阳不是一无是处。他最喜欢的画画,把他“打捞”上岸。初一下学期时,一个姓高的美术老师意外发现他的绘画潜质。姜凯阳曾在香坊59中学上过美术夜校,还到一所美术职业高中当旁听生,画得越来越好,在同龄人中渐渐有了名气。17岁那年,姜凯阳凭借这一特长进入哈尔滨话剧院当学员。那时,姜凯阳熬了两年就要转正,这比很多初中同学高中毕业后找不着工作强很多,加上工作中常能接触到很多文艺单位,每天谈的都是文化圈里的事,他觉得挺满足。但有一次,两个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回来看望老师时,那种高傲的目光刺激了他。姜凯阳回家写了篇日记,上面写着:“我就是个井底之蛙,仅仅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觉得世界很美好了。我实在没有远见,我一定要走出去。”于是,姜凯阳决定考大学。
  在那个人人争抢独木桥的年代,想考大学谈何容易?好几十万人报考全国八大美术院校,都是多年积压下来的人才,光是在哈尔滨就有几千人考试。1986年,姜凯阳报考浙江美院。他的专业课很好,但文化课只考了144分,名落孙山。回家后,姜凯阳痛下决心,他把长头发剪短,收起牛仔裤和画板,电视一眼不看,断绝一切人际来往,到工人文化宫学习文化课,完全进入一种疯魔状态。1987年,姜凯阳终于以270分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从此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门。大学毕业后,姜凯阳来到北京发展。做舞美设计、写小说、剧本,自己当导演,靠着一股不惧的劲头,终于折腾出了名堂。
  姜凯阳走在中央大街上。他嘴里叼着一根马迭尔冰棍,像个外地人一样在马迭尔宾馆前拍照留念。姜凯阳说,他对哈尔滨的感情非常复杂。这里是他的根,有他很多童话般火红的回忆,还有逃离的足迹。在姜凯阳的内心最深处,他对童年的环境曾经充满了恐惧和逃亡。如果当初困在哈尔滨,他可能什么事都做不成。如今,自己终于成腕儿了,他很想回来证明点什么。不是显摆,而是回味,于是在拍摄《零下三十八度》时,前15个镜头拍摄的都是哈尔滨老建筑,他仿佛透过镜头看到了自己的来时路。
  4月中旬的哈尔滨已经阳光明媚,人流如织。这里依然是姜凯阳魂里的气场,但很多老建筑、老街老房,早已不复他儿时记忆里的样子。姜凯阳对哈尔滨的感情就像儿子对母亲的爱那么纯粹,他非常愿意拍一些让世人记得住哈尔滨的电视剧。但他发现,如今他只能用镜头来拼接记忆,连眼前的土地、落叶和一草一木都不再真实,心中难免失落。但他还是愿意一次次地回来,因为——愈失落,愈向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