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照片上的哈尔滨

(2013-08-06 18:04:30)
标签:

文化

老照片上的
哈尔滨

 http://61.167.35.147/xwb/html/2013-08/04/content_12084463.htm 果戈里说:“当音乐和歌声缄默时,只有建筑在说话。”

  这些颗粒粗糙的老照片,让我们在一百多年后,得以窥见哈尔滨开埠之初的样子。1898年,汽笛一声,浪花飞溅,两根长长的铁轨连接世界,从此松花江边的小渔村晒网场华丽转身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来自莫斯科、巴黎、东京的侨民带来了交响乐、电影、歌剧、芭蕾舞、模特,同时也带来了照相术。“龙兴之地”上封闭了几百年的沃土,沿着铁路而开放,诞生了一座年轻而浪漫的城市,西方文化随着中东铁路源源流入。从哈尔滨开埠那天起,这里便充满了异国情调,到处弥漫着西方文化的浓重色彩,以至在当时许多中国人眼中,哈尔滨简直就是一个地道的外国城市。“华洋杂居、中西合璧”的特征赋予了城市延续至今的开放、包容,逐渐形成了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移民文化特点的新型城市。

  二十世纪初,埠头区中国大街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影院,新市街和正阳大街同样商贾云集,圣尼古拉大教堂广场旁的莫斯科商场里商品与欧洲同步。教堂的钟声与火车的嘶鸣回荡在城市上空,城市也在啤酒的泡沫中整整浸泡了一个多世纪。中国人作为真正主人,建立了重要的祈福之地——极乐寺与文庙。1908年,中东铁路管理局成立了交响乐团,演出地点就在铁路俱乐部的露天剧场。铁路为哈尔滨源源不断地送来西洋的音乐和文学艺术,在这里生根开花,培育着城市的独特气质,演奏着一座音乐之都的前世今生。

  朱自清说:“这里的人大多会说俄国话,即便是卖扫帚的,他们的外国化是生活自然的趋势,而不是奢侈的装饰。”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尔滨已成为远东的摩登之城。闯关东的中国商民逐渐聚集到傅家甸,他们为那些复杂的中式图案装饰起来的欧式建筑起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中华巴洛克。

  百年间,沧海桑田,很多街道都已经消失,只有一个个地名让人们追忆往事。浏览照片中远去的风花雪月,有穿越时空之感,让人慨叹时间的流逝。

  因为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昔日松江掠影

  哈尔滨的夏天,松花江畔千帆竞逐,人潮如织。出租舢板的小贩用俄语招揽游人,划着小船的人要横渡辽阔的江面去对岸的太阳岛游玩。

  20世纪初,外国女郎穿着比基尼泳装,在夕阳和晨曦中泛舟,在粼粼的波光中晒日光浴,不远处的湿地沙滩和树林,则是狩猎者的天堂和避暑胜地……■撰文 阿远老照片上的哈尔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