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作者巨大的阅读量使得他写这本东西时很随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作者以阅读为主线把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当然是非理论性质的。然而,作者在书中谈到的阅读人都以成熟读者为基本尺度的。读者是有层次分别的,不能一概而论。读书中的乐趣和启示对不同层次的读者所带来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最初读文学作品,我往往会在其中找到一个符合自己心愿的角色参与在其中。逐渐地作品读多了,我便会坐在台下充当一位评判者,对书中的人物表演加以品头论足,直至对作者进行评断。这是阅读人读书的一个无法跳跃的过程,对读者的阅读层次如何来划分我不知道怎样做,但是层次的分别肯定是有的。少小时有一段时间我爱读神话故事,当我读过《一千零一夜》时,对神话类的故事兴趣就基本划了句号,以至于我对全世界销量最大的《哈利波特》都丝毫没有兴趣。这类作品能给予你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除非你根本就没读过《一千零一夜》。从前苏联的那些“反特侦察”小说到读过《福尔摩斯侦探集》,使我从来就没认真读过美国作家奎恩和曾经盛名世界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也许他们的作品对“福尔摩斯”具有极大的超越,可是那种超越对于我来说已然是毫无意义。这大概就是阅读上的层次问题,我们对某一类书的阅读积累不够就会对那类作品保有兴致。总体的阅读关系也是这样,没有相当的阅读量——我并不知道这个量应该是多少——阅读品位是无法提高的。阅读量与阅读品位还会有另外的一个作用,当你觉得很多作品都无法让你满足时,你很有可能会赤膊上阵自己操笔来写作。关于写作还是另说吧。
11.
作者在谈阅读,也有很多文字说到了写作。一部作品完成以后,它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与作者和泛指的读者没有什么干系。它具有了自己的生命,他不再受作者的制约。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暗中预想的读者,也会因为作品的独立生命体的出现而消失掉了。就好像作者精心计划生出了孩子,孩子一出生,对他原有的计划与安排就会烟消云散。孩子的命运是孩子自己的,他以后的发展并不在你的掌控之中。我们读到一部作品,那作品就是为你写的,与他人无关,包括作者。作品的这种不变的独立性是我们能和他处成朋友,它们会使你爱上它们,但你绝不会真正爱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