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闺女何必要像妈
老版《编辑部的故事》制造万人空巷的神话的时候,90后们还刚刚出生。20年后,
新鲜出炉,打着讨好90后的旗号。
很快,各种吐槽排山倒海。台词乏味,剧情无聊,表演做作,袁帅不如李冬宝,刘向前不如刘叔友,连唯一没变的主演吕丽萍也遭到了“倒戈”——眼前的老主编不如当年的文艺女青年。
很快,各种怀念纷至杳来。怀念葛优,怀念王朔,怀念台词,怀念主题歌。怀念占满了我们的心房,让我们无法真正安静下来,看一看这部五易其稿的新版电视剧。
新版无疑在表演风格、后期编辑处理上都加入了很多时尚的元素,甚至用剧中人物的台词做了片头。
这些都是新版遭到无情批判的主要攻击点。
可是,我们忘了,《我爱我家》的表演也很夸张,《武林外传》的台词也很无厘头,《爱情公寓》的情节也很荒诞,但是这些剧集都受到了一代人的追捧。
我们忘了,刚出道时的王朔没有被奉为语言大师,而是被称为痞子作家。
我们忘了,老版《编》剧在播出时,有一部更轰动的室内剧《渴望》热潮未退。与《渴望》的温情感人比起来,老版《编》剧的诙谐幽默在那个年代看起来同样有些“不着调”。
我们忘了,在媒体、网络上写剧评的还鲜有90后,这部剧是否真的一无是处,我们还应该在类似人人网这样的地方搞一搞投票。
我们忘了,新版《编》剧是目前优酷排名前三位的热播剧,很多人批评它本身就说明很多人在看。
我们忘了,新版导演郑小龙是当年老版的重要策划,对于老版《编》剧的感情,他只会比我们多,不会比我们少。
我们忘了,二十年后,新版中的戈玲已经到了老版中牛大姐的年龄,当年戈玲怎样看牛大姐,如今何澈澈们也就怎样看“戈姨”。
最终,还是时光解释了一切。在二十年的岁月里,我们终于读懂了王朔文字中的睿智,了然了牛大姐也曾经时尚年轻,理解了那些不着边际的调侃里有着多少对现实的无奈。
二十年间,《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曾重播。曾塑造了好几个完美好人,赚取了中国人无数眼泪的《渴望》反响平平,而一个完人都没有的《编辑部的故事》却在人们一遍一遍的回味中,成为一代经典。说到底,观众更愿意接受和剖析真实而复杂的人性。
导演郑小龙说,新版《编》剧不是重拍,是续集。
新版看似与老版风格迥异,其实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很多老版的DNA的痕迹的。除了剧情和人物上的一脉相承,连第一集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谁主浮沉?
编辑部的老大由老爷子换成了白富美,可是经常被下属揶揄的命运依然没变。其实这很符合媒体的职场环境——就像央视的一个内部晚会上,崔永元曾经高唱:工作的事情,咱随便说说,领导的缺点,咱仔细谈谈……
刘向前把老爸当年的小气抠门继承发展为时尚理财,老刘家本分过日子的家风还是薪火相传了……
编辑部里永远有一个那样的摄影师,拿着相机追着美女,他们文明调戏女孩的方式总是会被奉为一代人的追女圣经,可是,不论是当年的李冬宝还是如今的袁帅,却总是在自己真正喜欢的人面前瞠目和语讷……
编辑部里永远汇集着最敏感的时代话题。当年的李冬宝和戈玲三十好几不结婚,在那个时代绝对是奇葩,而二十年后,这样的奇葩可以组成一座花园。新版《编》剧中有一个话题就是针对剩男剩女征婚的,而前来应征的几个人也真实反映如今大龄单身男女的求偶心态。
女儿,终究会有一点像妈妈的。可是,谁说女儿和妈妈有些不一样,就是大逆不道呢?妈妈的樱桃小口曾经很受欢迎,可是女儿生在了一个大嘴美女当道的时代。
我们知道,因为小米妹妹的可爱,很多年轻人已经决定去买一部小米手机;
我们听说,因为喜欢上了袁帅,很多中学生对媒体产生了职业向往;
我们看到,因为陈好的风情万种,淘宝网上的“安妮同款”开始热卖;
我们相信,井柏然会和刘烨、贾乃亮一样,在新版《编》剧这样不是偶像剧的剧集中,成为新一代偶像……
所以,你可以不喜欢《www》,但是它终究会比《人间指南》更有市场。
我们不想去给新版《编剧》找时代的理由——现在是网络时代,信息量大,唤起观众的狂热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同样不会忘记,当年老版《编》剧首播的时候,是在一个接近午夜的非黄金时段。所以我们只想耐下心来,把这部新版《编》剧看完。而把这份调查问卷的结论交给时间。
也许20年以后,当《编辑部的故事》第三季诞生的时候,会有一批已经人到中年的90后们,找出今天这版《编辑部的故事》,感慨,唏嘘,怀着极度鄙视第三季的心情,在新版《编》剧的场景里,热泪盈眶。
没错,属于自己的青春,永远都是最好的。
其实,新版本身并没有什么毛病,毛病在于叫了编辑部的故事,如果不叫这个名字,叫杂志社的故事,就没有人用有色眼镜去看了,时代不同了,当年那首主题歌出笼,很多人还说,这太难听了,可听着听着,老听老听,《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还成了流行曲。
http://172.16.95.10/newsedit/newsedit/images/loading.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