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FO——是文明的疑问号还是惊叹号——我相信这世界还有很多秘密28-18
(2013-04-01 09:20:39)
标签:
转载 |
UFO研究与科学
将UFO研究称为现代UFO研究或许更为恰当。因为在此之前,并不存在UFO这一概念,而将古籍中某些类似的记载直接作为现在UFO的证据,难免不那么令人信服。然而以后,UFO有可能转化为IFO,而现在UFO的概念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世界现代UFO研究已经整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的现代UFO研究也实实在在地走过了30多年。至今,对UFO并没有什么石破惊天的重大发现,自然,UFO研究也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多少年来,与其说是人们从科学方面接受有关UFO的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好莱坞的科幻故事片来认知了解UFO。好在这些故事片并不仅仅是为了寻求娱乐和刺激,而是有着严肃思考和忧患意识。
UFO及其现象,不属于那种人类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若从这一点出发,它远不如厄尔尼诺现象来得重要。但UFO及其现象仍不失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尽管UFO研究不是一个一般性的公众话题,但却无法阻止公众的介入和参与,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广泛的热情关注和浓厚兴趣。如果我们必须对人们普遍相信UFO存在这一观点和心态做出解释,那么就必须对UFO及其现象进行探索和研究。
也许我们应该承认,到目前为止,UFO研究还称不上是一门地地道道的科学。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国,人们一直持有一种绝对观念,非此即彼,如果UFO研究不是科学,那么肯定就是伪科学或反科学的。其实除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之外,仍存在着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那就是非科学范畴。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活动的知识体系;客观性、规律性、系统性是科学的基本要素。非科学产生于人们对真理的探索过程;是指对客观存在——即对自然、社会、思维活动尚无法做出客观的、规律的、系统的解释的学说;非科学的本质是客观存在。
科学的本质是理解和诠释。而UFO研究尚未达到这一步,还处于非科学阶段。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使用科学方法,朝着科学方向发展。
如果说UFO研究目前尚显得模糊不清,那是因为这项研究正在试图解答的是一切常规科学范畴无法解答的问题。科学事件,最初完全有可能是在科学家所处的边线之外发生,并且被发现、被证实。
尽管科学界对UFO尚存争议,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的观察与思考,在学科交叉、知识整合以及公众理解科学等方面,都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UFO及其现象所呈现的复杂的非线性机理,常令传统科学尴尬,从而也使我们更加意识到,在一系列顺理成章的科学类推之外,仍有很多尚不为人知的事物存在。
一度沉闷之后,UFO研究再度活跃,与两项重大发现有关:中国云南澄江化石群的考古新发现,再次证明“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的科学论断;美国科学家声称,在“阿兰山84001”火星陨石中发现生命物质,从而使美俄日加快实施火星探测计划。由此可见,重新审视人类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和人类在大自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许正是UFO研究的潜在主题。当然,这也符合1978年第33届联合国大会第126项议程决议草案中“协调对地外生命、包括不明飞行物的科学研究和调查”的意见。UFO研究不是某一自然现象单纯的分析与归类,而是一并关系到两大命题:生命的起源和文明的由来。UFO及其现象的研究,已从自然科学领域扩延到哲学、人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广泛的学科和领域。
大陆中国接触有关UFO的知识比较晚,大约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大陆中国的UFO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作为纯自然现象;2、作为地外飞行器;3、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4、在学科交叉、知识整合共识的基础上,力图真正揭示UFO的本质。正是基于第4个方面,吸引了一批不同学科的有见地的专家学者。
大陆中国UFO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说,有点像集邮爱好者活动:兴趣型成员比较多,思考、研究型成员比较少;专家型人才比较多,学者型人才比较少;专业性的观点和见解比较多,宏观性、多元化、预见性的观点和见解比较少。无论方法论还是认识论,进得去,出得来,对UFO研究来说尤为重要。(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