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给艺术影片一个更具景深的发展空间---我看电影《萧红》
(2013-03-17 13:21:52)
标签:
文化 |
标签:
文化 |
赵光远
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
给艺术影片一个更具景深的发展空间
---我看电影《萧红》
为纪念萧红百年诞辰,电影《萧红》破冰而出。说它破冰,可不是针对电影的审查制度,而是针对把民国时期著名东北女作家、有“文学洛神”之美誉的萧红拍成电影《萧红》的主创们不屑一些研究萧红的专家、学者们为萧红画地为牢、指手划脚、说三道四、终于把一部充满了激情、充满了诚意、充满了郑重;风格婉约、优雅、高洁、凄美的作品奉献给了观众。
既便如此,电影《萧红》上映后,还是遭遇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谴责。在他们看来:《萧红》这部作品不见文学贡献只有情史,过分强调了萧红的情感经历,没把萧红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表现出来;有太多的编造,有哗众取宠之嫌;忽略了萧红的作家身份,虚构了萧红爱情故事,不懂萧红,误导了观众。一顶顶大帽子迎面扣来,好像只有按照他们指引的创作方向走下去,《萧红》这部作品才算合格,才算完美。
在中国,想要创作电影《萧红》是一个难上加难的世界难题,原因就在于这些所谓的研究萧红专家、学者在挡道,在不同的地方挥舞着交通棒,指挥着《萧红》该如何创作。这么说,有点不恭、不敬了,但没必要客气!
说创作电影《萧红》是一个难上加难的世界难题,还有另一层意思,这就是萧红的文学成就有目共睹,个人情感命运却刻骨铭心。对这么一个人,无疑有高山仰止的感觉,横看成岭侧成峰,创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萧红的情感世界令人揪心,一生困顿,颠沛流离,却始终不懈追求自由与爱。电影《萧红》以萧红跌宕起伏的爱情为叙事框架,选取了如诗如歌的艺术路线,整部影片节制激情,绝不煽情,相当智慧地以细节取胜,用细节浓缩萧红在情感上遭遇,跌宕起伏的人生。比如萧军给萧红扯断鞋带,比如面包占盐,比如萧红羡慕妓女生活,比如萧红撕碎带有补丁的衣服,比如拿一根火柴当话题,比如初到香港,萧红肩扛手提,端木却夹着一个包独自前行,比如萧红、萧军、骆宾基同睡一床等神来细节,都以滴水见海的高度浓缩,从不同则面表现了萧红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不是什么伟大的才女作家,以及这个女人在情感上难以摆脱不幸的历程。要人性,这些细节无一不在表现人性,要深刻,这些细节无一不在表现难以探及的深度。
一个倔强而才华横溢的才女,却遭受了最痛苦的情感折磨,这是电影《萧红》所要表现的主题。但在影片中,导演很聪明,对萧红的情感命运,非常合理、有度地叙述了萧红对守旧家庭的反叛,与萧军的一段患难,与端木蕻良的一段婚姻,与骆宾基的一场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勾画出了萧红不幸情感的一生。
但萧红不论与谁在一起,萧红又是如何忧国忧民地进行艰苦的创作,为唤醒民众,又是如何关注弱势群体、批判不公、批判男女不平,向专制的封建文化猛烈开火?表现其抗日作家的地位?主创都没给予足够的描写,其实也没必要给予洋洋撒撒的足够描写。给了则是败笔,不给才是电影。
专家、学者指责导演不懂萧红,忽略了萧红的作家身份,没把萧红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表现出来,其实是他们自己不懂编剧,不懂导演,不懂什么才是电影。难道创作电影《萧红》,只能浓墨重彩地描写萧红在如醉如痴地忘我创作吗?只能描写萧红在反叛中写出成名作《生死场》,在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在日本如何写出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在流离中如何写出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才算懂萧红吗?
电影的虚构一定要把握一些原则,这话不错,但不能为此指责编剧与导演为了营造某种气氛将人物的重要人生经历进行了莫须有的捏造。这简直是屁话。难道萧红对未婚夫汪恩甲从未有表达过不满或者仇恨,就不能虚构萧红对这个人的厌恶了?况且,从未有表达过不满或者仇恨,不等于萧红的内心就没有不满或者仇恨,否则萧红何以背叛家庭?再者,萧红的逃婚是她个人的不幸,人家不愿说出其中的某些隐私,虚构了的情节就不能成立?汪恩甲为何失踪至今还是一个谜,你们都没有搞清这个谜,影片中的汪恩甲为什么不可以描写成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所以,非常荒唐的不是虚构,而是把自己摆在了专家、学者位置上的无端指责。
有专家指出:影片中,鲁迅为萧红的《生死场》做了一篇序,萧红对鲁迅表达谢意。鲁迅盯着萧红问‘你怎么谢我呢?’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有暗示性的语言。影片为了遮住这种微妙,后面特意加了一句‘给我包饺子吃吧’。并说影片中影射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影片用这种东西取悦观众,是要迎合那些低俗谣言和想象。” 专家的这段抨击十分令人生疑,到底谁在无中生有地暗示?谁在那儿无耻地想象?误导观众呢?
电影《萧红》是一部文艺片,是文艺片,在国内就不要指望有较好的上座率,而没有较好的上座率,正是中国电影的悲哀。中国的电影创作,特别是文艺片的创作隐藏着忧患和危机:过分倚重市场效应而造成创作观念上过分倚重娱乐精神,这使创作出现畸形发展,从而引发创作观念失误。电影《萧红》的底色是崇高美,悲剧美,是文化自尊的坚守美!中国电影十分需要这份崇高美,悲剧美,文化自尊美!
赵光远
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