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剧场”的流行感谢报纸的推波助澜

(2012-08-10 16:31:05)
标签:

杂谈

哈尔滨的话剧,曾经有过辉煌的记忆,当辉煌在商潮中远去,车承滨以艺术家独行的追求带着话剧院走出低谷,把观众请到剧场看戏,使话剧真正走近观众。小剧场在本市已成为读者关注的流行和时尚,而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哈尔滨话剧的掌门人车承滨真诚地说:

小剧场”的流行感谢报纸的推波助澜

本报记者 申志远

喝啤酒,吃西餐,看小剧场,已经成为时下属于哈尔滨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如今,经过哈尔滨话剧院艺术家们励精图治的努力奋斗,小剧场话剧已经成为哈尔滨流行文化的品牌标志,每周六、周日看小剧场成为时尚,网上订票、会员卡制,这一切都与时代接轨。

说起这一切,哈尔滨演艺集团总经理、哈尔滨话剧院院长车承滨感慨万千,他真诚地说,是报纸宣传,拯救了“小剧场”话剧。

车承滨的办公室里有一本又厚又沉的剪报集,里面粘贴的都是他上任以来本报对哈尔滨话剧院的部分报道,车承滨说,1962年,老一辈话剧艺术家创排了《千万不要忘记》,《哈尔滨日报》当年12月就用好几期的版面进行了全文连载。从1957年到2012年,哈尔滨话剧院的剧目伴随着《哈尔滨日报》的推介与观众一起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岁月。

哈尔滨的话剧,曾经有过辉煌的记忆。50多年前成立的哈尔滨话剧院,五代人呕心沥血,形成了融外国剧、经典剧和具有现实主义特色剧于一身的话剧表演风格,创作演出了话剧《赫哲人的婚礼》、《千万不要忘记》、《蛾》、《夜幕下的哈尔滨》、《赵一曼》等400多部原创话剧。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哈尔滨话剧院曾经与北京人艺、上海人艺、辽宁人艺一起,并称中国四大话剧院,也因为排演《千万不要忘记》和排演《以革命的名义》、《乐观主义的悲剧》等苏联戏剧而闻名全国。哈尔滨的话剧走过火红的年代,经历过坎坷和艰难,给了我们哈尔滨人关于话剧艺术的启蒙和最直观的记忆。然而,上世纪末期以来话剧精品佳作越来越少,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加重了话剧院的生存危机。

从2000年3月至今,该院排演的50多部大小剧场剧目已经演出近一千三百多场,多个剧目换演出,让观众始终有新鲜感。哈尔滨话剧院在变革中求生存,某种意义上讲,报纸是帮了大忙的。车承滨回顾,上个世纪80年代,我和陆玮老师担任美术设计的《人人都来夜总会》,独立设计的《大戏》,就进行了小剧场的探索和实践,后来,为了节约成本,克服资金困难,我力推主打小剧场话剧,从2006年8月开始一年就推出4台小剧场。拯救话剧,必须依靠市场,开拓演出市场,创作话剧精品,为此,剧院开始重振雄风,把市场放在“小剧场”上。我实施的三条政策:“杜绝人情票和赠票,扩大话剧演出空间,发挥小剧场话剧独特的优势”就是通过报纸传播出去。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哈报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为了严肃的戏剧,高雅的艺术,报纸默默的对我们的剧院进行无私的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哈报连篇累牍的对剧目的介绍,演员的专访,花絮、侧记、背景,字里行间都凝聚着编采人员对这个城市的艺术品牌的一片深情。

在车院长倡导下,小剧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数十台小剧场话剧在四个表演空间里演出,一股强劲的话剧风潮势不可挡。面向市场定题材,发展小剧场话剧,进行市场化运作,接受市场经济条件化的挑战。多个剧目换演出,让观众感到新鲜,把演出时间定为周末,打造周末的话剧舞台,让哈尔滨人逐渐养成了周末看话剧的习惯,他们还组织人员面向大学生,开拓大学校园演出的新局面。

车承滨期待,小剧场话剧能够像红肠,大列吧和格瓦斯一样成为哈尔滨新时代的标志性时尚艺术,让哈尔滨的游客,把喝啤酒,吃西餐,看小剧场,成永远属于哈尔滨的生活方式。并希望报纸一如既往的关注小剧场,关注话剧。他说:“作为读者,我从2000年一直订阅《哈尔滨日报》,我喜欢上网,但是读报有一种无言述的阅读快感,这是互联网时代所不能给与的,还有那种报纸翻阅的质感,每天看报如同集邮一样的享受,翻阅往期报纸进行剪报的愉悦,还有旧报纸给与人的时间流逝的奇妙感觉,这都是电子报刊所不具备的。改版后的哈尔滨版式特别漂亮,让他这个做专业设计的舞美工作者都感觉前卫和新锐。

车承滨称:话剧作为艺术领域中来自异国的奇葩,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傲然盛开,并散发着独特的民族魅力。较之芭蕾、歌剧和西洋古典音乐这些同样来自于异域的艺术门类,它与中国的民族精髓、历史渊源,以及现实生活融合得更为亲密无间。尽管风雨飘摇,话剧发展曾在灿烂与低谷中交替,但综观百年长河,从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到哈尔滨话剧院,远去的那么多青春的面孔和名字,话剧并未随着岁月而老去,反倒在如今舞台格局多元化的当代,成熟为一种兼具时尚与魅力的艺术品种,并始终拥有着比喧嚣热闹的影视艺术更为深沉的精神内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