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哥 们 儿 孙 且

(2011-09-29 10:19:57)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哥 们 儿 孙 作者:老长

                  哥们儿孙且 

 

认识孙且之前,他的小说我总是读不了几行就放下了。因为,觉得文字读起来多少有些别扭。你看,什么“大奔儿娄”,什么“撅达撅达地走着”,又“出达出达跑过去”,虽然本来都是一些我们生活里说得极顺溜的口语,可变成文字就非得咂摸好半天才能搞懂是咋回事儿。

可后来和他成了哥们儿了。哥们儿的东西就不一样了。更何况这家伙还强行让我对他的东西进行拜读。不得已,就只好把当初丢到一边好几回的《通往东方红的铁道》重新拿起来阅读。

读进去之后,唉,还真有味道,竟把我们的童年耍得真切而又乐呵。这篇小说所展示出来的是孙且童年的一些生活片段。那个期间恰恰处于文革时期,它给众多人的印象多半是刻骨铭心的一道道伤痕。而这篇小说所呈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那就是童年的浑然和无边的快乐。当然,对当时还是一个孩子的他而言,文革确实并没带给他什么恐惧。这一点,作为与他同龄的我,是有切身感受的。

随后,又读了《老尼古拉耶维奇的银扣子》。这一篇更让人喜欢。并不是说它由于是在外埠的刊物上发表的,口语被削弱了一些,读起来顺溜很多的缘故,而是因为那隐约的忧伤中所四溢出的充满诗意的情感。

可接下来,我却不敢再继续捧起下一篇了。因为,怕自己中毒,怕自己亦步亦趋地跟着他的屁股一路跑起来。但这家伙仍在坚持不懈地将一篇篇东西传给我,多得让我惊讶,并算作告饶地和他郑重声明自己绝不再读了……

我和孙且都已过了不惑之年。我曾时常从几十年前的视角朝自己看过来,分明觉得自己有点儿老了。可再看孙且,却总是充满稚气。这当然不在是夸他面相年轻,而是说他是一个童心未泯之人。到他家一看,一摞一摞的小人书,一辆一辆的汽车模型……,简直是小时候没玩儿够,现在还在继续,不过是堂而皇之地冠名为“收藏”。

虽然和孙且已认识了很长时间,我却始终都以他的作品来衡量其人,除了觉得他稚气之外,再就是认为他生活的情趣也势必比较民俗化。可哪成想,这家伙的生活方式竟讲究得令我瞠目结舌:喝咖啡,速溶的绝对不行,一定用进口的咖啡机自己磨制;听音乐,只有发烧级音响中传出的音质才有资格飘进他的耳朵;去郊游,则将户外服装披挂整齐;再看人家厨房里的炊具,一水儿的洋货……,这分明是新上海滩滋养出来的一个高雅小资嘛!

孙且还是一个偏执得不得了的家伙。他认为什么好,就算你历尽艰难地进行说服,却绝对不会改变他的观点。他一直坚持方言写作,还扬言说,啥叫先锋?先锋决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姿态。我用方言写作,这就是一种先锋的姿态。

既然是先锋,那就未必会被普遍认可,并且,对诸多外埠的刊物而言,他的语言方式便存在语言障碍。不用说外埠了,就说我们本埠的《北方文学》,连见多识广的编辑们在编辑他的小说时,手里还得捧着本哈尔滨方言词典不停查阅呐。可孙且却不屈不挠,始终端着将方言进行到底架势。

孙且还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和他相比,我们这些哈尔滨人就显得有些伪了。尽管我也是土生土长,但如果就对哈尔滨了解的程度而言,他够得上一个本科毕业生,而我最多算是小学文化。

他的祖籍是山东龙口。与电视剧《闯关东》里的朱开山是老乡。当然,他的祖辈也是闯关东一族。所以,他才总觉得“我姥娘”、“我爹”、“我娘”这等称呼更舒服,同时,也更能引起他诸多的回忆,以及在回忆中展开自己的艺术想象空间。

能和孙且这样的家伙成为哥们儿,我觉得挺滋润的。同时,也希望这个哥们儿的小说能得以进一步的升华。可至于究竟如何升华,我可指引不了,那是何凯旋和叶君他们的事情了……

 

                                                               2009324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