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读申志远的近期作品,小说《高利雅—乌拉》。

(2011-06-03 08:50:07)
标签:

转载

        读申志远的近期小说《高利雅—乌拉》

    可以肯定的说,只有一个研究哈尔滨城市历史的人才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应该说是史学家写的小说。作者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佐证,用考布斯基电影机的镜头,从新诠释了哈尔滨家喻户晓的老故事——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点。

    小说开篇,从哈尔滨第一代电影人考布斯基写起,引用了详实的历史资料,向读者展示了哈尔滨电影的诞生和起步,使你在欣赏小说的同时,又在读一部城市的电影历史。小说着重刻画了考布斯基这个人物,在考布斯基带着三个徒弟去哈尔滨火车站的路上,作者这样写道:“马车的轮子转起来,带起尘烟。路上行人不多,店铺的门板窗板仿佛还都在沉睡着,考布斯基也闭起眼睛。当...当...当........尼古拉大教堂的钟声从远处沉闷地传来,考布斯基睁开眼睛,微笑着掏出怀表,表上精致的珐琅在灿烂阳光下反射着银光,晃的他不得不眯起眼睛,侧了侧身,他才看清楚,表针正指着七点。他抬起头,看见座位对面放着的巨大手提箱,他再一次微笑......”寥寥几笔,把20世纪初老哈尔滨的城市景观,考布斯基的个性及对财富的贪婪一跃纸上。

    也正是这个俄国贵族,哈尔滨第一代电影人,用他的摄影机镜头记录了历史,记录了一次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用小说中的话说:“命运之神向他伸出手来,他成了上帝的宠儿。”

    多年前,我在哈尔滨两位王姓作家的作品里,读到过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这个陈老的故事,我还在我的一位搞音乐的同事安英镇家的家谱中翻看到安重根的名字,也听他讲述过他的这位先辈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无论是小说里看到的还是现实生活中听到的,都是这个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局。2011年的5月我在申志远《高利雅—乌拉》的小说里,通过考布斯基的眼睛和镜头,看到了这位朝鲜民族英雄更真实的一面。作者用的笔墨不多,却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在这篇小说里,还有一个人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就是哈尔滨道台府的道台施肇基。在事件发生后,“这位留美博士以少有的冷静和果敢处置此事。”这在满清官员中是少有的。

    小说中其他小人物也写的鲜活立体,包括给考布斯基赶车的马车夫,这个吃过见过参加过日俄战争的高加索人。小说中写到:“城市生活使这个嗜血的士兵变成了一个温文尔雅的人,曾经狰狞的面孔也变的慈祥了许多。”考布斯基的徒弟安德森说:“我看见那个刺客的左手无名指少了一截。”马车夫说:“短指团应该是朝鲜的杀手,他们很厉害呀!”马车夫真是吃过见过。作者以素描似的几笔就把马车夫的这个人物勾勒出来了。字不在多而在精,可见作者的功利,这一点在小说的结尾更显精辟。小说是这样结尾的,“由于这是无声的胶片,虽然百年的时间使胶片泛黄,黑白画面却愈加清晰,如果让我给无声胶片中呐喊的安重根配音的话,我想高举双臂的安重根喊的一定是“高利雅——乌拉。”一句“高利雅——乌拉”使你震撼,你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安重根就在你的面前。

    申志远的小说过去读过几篇都有印象,今天读《高利雅——乌拉》觉得作者愈加成熟。

    有一点疑问,关于小说的名字,不知是笔误还是翻译问题,高利雅——乌拉是一句俄语,译成汉语应该是高丽亚。朝鲜,无论南北统称为高丽民族,美丽的丽,亚洲的亚。作为一个靠码字生活的人,怎能这样大意?对与否请作者指正。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