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我是申志远
我是申志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472
  • 关注人气:4,2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铁路与城(第二稿)

(2011-05-16 15:50:2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铁路与城(第二稿)作者:笑熊

按照领导的意见修改了第二稿,由散文转换为记叙文和议论文,写的有些累啊

--------------------------------------------------------------------------------------------------------------

厚重的轨迹——铁路,延续着一座城市的文化与风格

对于大多数哈尔滨人来说,黄白相间是最为熟悉的色调,这个最早本是铁路房使用的色调如今已经是这个城市的主色调。分布在哈尔滨市城区的老建筑,绝大多数都与铁路相关。作为我国第一条与国际接轨、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国际性铁路干线交汇处也是管理中心 这个松花江畔的村庄,短短二十几年的时光,这里已经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和中国大多数城市不同,因着交通的畅达和国际化的开端,哈尔滨这座城市更加开阔豁达。哈尔滨这座城市从来没有过城墙,就连院落也大多采用通透的栏杆式设计,很少有高墙大院的设计,加上各国风格迥异的建筑,处处可以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独特与新鲜,有人统计发现,哈尔滨几乎可以找到上个世纪初的所有主流建筑风格的建筑。

哈尔滨的城市格局很多是来自于铁路,因着路网的便利,哈尔滨在铁路通车的十几年之后就成为了东北最大的商品市场和物资集散基地,商贸活动很快成为这座新兴城市的支柱。城市最早的轴线中山路(原名通道街)的形成是为了用陆路连接香坊站和哈尔滨站;而中央大街则是连接江畔码头与哈尔滨站的一条运输通道。中央大街这条百年老街最早因中国工人在此聚居而繁华,并很快成为一条中外杂处,繁华异常的商业街区。如中央大街一般百余年始终繁华的街道,在国内也是屈指可数。

由于建城时铁路规划和诸多历史原因,哈尔滨城市的格局出现了国内罕见多中心模式,更摆脱了那种一条中轴线,大城套小城的中国传统模式。由于多中心的城市对交通的需求,加之城市规划之初已经进入机械时代,因此公共交通与汽车时代在哈尔滨早早开启:1901年,刚刚通车不久的铁路运来了中国第一辆出租汽车;1917年,一辆能装载20人的大客车每天开始往返于铁路和道外码头之间;1927年,有轨电车在哈尔滨开行;1941年,当时的哈尔滨铁道局甚至开通了市内观光游览大客车,时至今日,多中心的城市格局依旧是哈尔滨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一大特色。

随着城市的繁华,无数的中外人士乘着火车来到这个“东方莫斯科”,给这个城市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文化与风格。最早的电影院在这里建立;最早的啤酒厂在这里诞生。音乐会、舞会、冬泳、滑冰、滑雪……各种文化在这个城市汇聚交融,各种各样土的、洋的、老的、新的文化艺术都能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生存、发展的最佳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文化艺术中,哈尔滨对于音乐情有独钟,1898中东铁路总工厂俱乐部即开始修建,落成后立即成为哈尔滨最早的音乐文化场所;1924年在通江街开办的高等音乐学校培养了最早学习交响乐的一批中国学生;1919年落成的哈尔滨铁路俱乐部贝壳行露天剧场一直演出不断,许多国际音乐名家曾在此演出,1961年,这里更是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主场地之一,哈尔滨走出去的许多音乐人才金铁霖、李双江、滕矢初等也都是在这个舞台上开始他们走向音乐殿堂的道路。深厚的音乐文化沉淀让哈尔滨于2010年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的称号。

 

 

牵动的幸福——铁路,渗透着一座城市的生活与性情

太多的哈尔滨人记忆中有着火车的影子,他们或者坐着火车来到这座城市开始新的时代;或者坐着火车离开这座城市去异乡生活。推着自行车等在专用线前看火车开进工厂的工人;路口铃声响起时匆匆越过铁路线的学生;或是站在江畔等待铁路桥上有火车通过时拍照留念的游客……铁路在不知不觉间渗透在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甚至这座城市的性情。

铁路带来的生活改变让哈尔滨人对铁路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1913年,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哈尔滨人甚至在双城迫不及待的建设了一条少见的马拉火车线路,以方便运输物资。1956年的儿童节,全国首条儿童铁路在原铁路苗圃建成投用,带给了无数哈尔滨热第一次乘坐火车的体验,不知道多少当初的儿铁员工在这条两公里多长的铁路线上体会到了最初的责任感和铁路的严谨作风。

铁路渗透进了哈尔滨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乘坐“小票车”上下班曾是其他城市难得一见的通勤方式,“坐火车”这个在许多地方意味着远行的词汇在哈尔滨可能只是要表达一次如同乘坐公交车一样的普通出行。一个个小站在城市中间星罗棋布,似乎铁路就是城市每一个区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随着火车的一次次提速,如今很多小站已经很少有火车停靠,但当年在这些小站挤火车上学上班的日子依旧停留在许多市民的记忆当中。

火车、铁路这些充满力量感和远方神秘感的东西让许多从想在铁路边长大的哈尔滨人着迷,甚至长大后这种爱好更加强烈,他们会记住每一种火车的参数,知道每一列火车的方向,熟悉铁路的一切,甚至会去山沟里呆上几天,只为了能给一个罕见的车头拍张照片。哈尔滨每次有新车型出现的时候,都会有一群人守候在沿途的立交桥上,只为了第一时间看到火车,他们是火车迷,也是铁路守望者。

作为工业时代最主要的标志性产物,铁路一直和精确、严谨、负责等字眼紧密联系,最早由铁路工人组成的城市人群主体让这些性情一直得以保持和深化,而铁路带来的各种文化的冲击又让哈尔滨人在严谨精确中不乏浪漫,最终影响哈尔滨人的性情。霁虹桥可以说是哈尔滨人性情的代表之一,严谨的工业设计让这座桥历经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却依然坚挺,虽然是一座工业产品,但是无论桥头的方尖碑还是桥下的狮子头像,甚或是桥上的护栏都完全是工艺品的水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霁虹桥这三个字是当时哈工大校长的手笔,以一个工科院校校长身份而为一座桥命名题字,这三个字也是工整方正,一派严谨的学者风度。哈尔滨的大厂生产的工业产品也是以严谨精密,质量过硬而闻名于世,哈尔滨制造一度是优质产品的代名词。

    就像火车容纳四方来客一样,哈尔滨是一个从不排外的城市,开放而又包容。铁路为哈尔滨送来了俄侨、犹太人、闯关东的汉子、各地的建设者……这些来到哈尔滨的人为哈尔滨带来自己的文化和生活,又很快融入到哈尔滨的文化生活氛围之中。2003年,记者曾陪同一位出生在哈尔滨的老俄侨寻访他小时候的故居,当重新回到那座老楼楼下时,这位已经离开哈尔滨六十余年的老人忽然用中文唱起了儿时的童谣,回头看去时老人已经是泪流满面。对于哈尔滨这座特别城市,每一个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市民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座城市的风格和性情让他们留恋不已,无论何时何地,这些哈尔滨人都会把这座北国名城当作他们永远的故乡。

 

 

 

 

奋进的汽笛——铁路,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发展与未来

滨州桥跨越松江湿地,将哈尔滨与江北的松嫩平原紧密连接在一起,当年的设计者一定计算不出这座宏伟的大桥百年之后已经繁忙的不堪重负,一座新桥在它的下游正加紧施工。昔日喷吐着白烟过铁桥的蒸汽机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未来的新桥上,新型的高速列车将进一步把哈尔滨的北越战略带入新的时代。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老铁路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开始逐步退出城市,就如同当年江畔铁路拆除后哈尔滨人有了江畔公园一样,老铁路带来的兴盛之地纷纷开始华丽转身。拆除了铁路的地段或成为商业中心、高档社区,或变身为街心花园,只有俯瞰才能发现铁路特有的弧形保留着昔日的痕迹。

昔日因铁路而生的城区许多以成为城市的标志性街路,铁路带来的文化的汇聚更是每年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中央大街早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旅游名街,特色建筑,特色美食,特色旅游都是哈尔滨向世界亮出的一张张名片。在文化气氛熏陶下走出的一批批文化艺术名人更彰显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1926年出生在哈尔滨的艺术家高莽在湿地环绕的伏尔加庄园举行画展时深情的说:“我就是吸允哈尔滨的母奶长大的。我对故乡城市充满了爱。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形成了我的审美观念,正是从这儿,成了我从事文化交流与民间友好事业的起点。哈尔滨的特殊环境使我理解了民族之间必须友好相处。”

2011年,无论对于哈尔滨还是对于贯穿汇聚于哈尔滨的铁路都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这个多中心的城市又将有一个新的中心诞生,而这个中心依旧与铁路紧密相连。在哈尔滨城区的西南方向,一座东北最大的现代化客运站即将于今年10月投入使用,而随之而来的是周边本来周边城区的热度也随着西客站的工程进展而迅速升温,哈尔滨的铁路重心也将逐步向西客站转移。拥有18个站台面22线的西客站势必将成为哈尔滨这个千万人口大城的未来交通中心枢纽,也将整体带动哈尔滨南部的兴盛和发达,为哈尔滨南拓战略增加一个重量级的筹码。

铁路,在过去影响和造就了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和市民性情,在未来还将继续承载这座城市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将这座城和这座城里的人带向更广阔的天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