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文化视点)《黎明之前》:中国谍战剧的创作技术新高
(2010-10-29 17:16:40)
标签:
文化 |
(文化视点)《黎明之前》:中国谍战剧的创作技术新高
新华社昆明10月28日专电(记者陈鹏)在《暗算》《潜伏》之后,《黎明之前》横空出世,不仅创下收视新高,而且从编剧到表演,形成全方位热点话题,其创作技术无疑无疑达到谍战剧的新高度。
故事像《暗算》第三部那样在上海展开:刘新杰和我党一批优秀地下工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前的黑暗中默默奉献、隐忍坚守、期待黎明,而以上海军情八局局长谭忠恕为代表的一批国民党特务则处心积虑、步步进逼。该剧最成功的地方不是扣人心弦的善恶对立,而是结尾处开放式的对人性、人心的彻底袒露和默默反思,其中既有敌我的你死我活,更有超越阵营之争的手足之情――从“纯爷们”的角度解读,《黎明之前》或许算得上是近年来中国谍战剧一部“处心积虑”的突破之作,人物更复杂,内心更锋利,情感更诡谲;但这种仿佛“逾距”式的探讨究竟是还原了历史,还是伪造了历史?
原本以为谍战剧在《潜伏》之后,很难在短短三五年内诞生超越之作,不料《黎明之前》异军突起,用硬邦邦的冷金属感、干净利落的镜头节奏把国内谍战剧推向新高――即便抛开内容不说,《黎明之前》的技术也抵达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观众很容易从紧张、动感的画面,快速、迫切的闪回以及凌厉、神秘的配乐中辨认出经典美剧的优质元素;从《24》到《越狱》,从《黑道家族》到《迷失》,大批美剧培养出来的中国观众已经对国产电视剧非常挑剔了,如果中国的影视编导们还沉溺在超慢节奏、弱智故事和脸谱人物的泥潭中浑浑噩噩,中国影视作品必然面临被年青一代彻底抛弃的危险。
《黎明之前》好歹放下身段,向经典美剧彻底靠拢了,这说明中国的影视创作者通常不是不明白自身弱点,关键是愿不愿意虚心求教、认真尝试。然而模仿之余还需构建,技术上我们可以不断抵达新高,但内核呢?回头审视,《暗算》的家国情怀、牺牲精神依然让众多的谍战剧高山仰止,《潜伏》则让“80后”看到了当代职场的波澜起伏――两部经典都在尝试用中国叙事传达中国情怀,它们的成功也有赖于此。《黎明之前》呢?仅仅只是技术的跨越吗?在经历了非凡的《暗算》和《潜伏》之后,中国谍战剧究竟何去何从?《黎明之前》身上依稀有二者的影子却试图进行更大胆的冒险,但它能否成为经典还需要时间――看看究竟有什么东西最终能钻出谍战的外壳,让我们牢牢记住,久久回味。
前一篇:高端收藏“水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