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当天,名字上了 《人民日报 》
(2010-09-10 15:39:17)
标签:
文化 |
《仰视你,北大荒》社会反响强烈
成功源于火热的生活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0-09/10/nw.D110000renmrb_20100910_1-05.htm
本报哈尔滨9月9日电 (记者汪波)8日,上海记协主席贾树枚给报告文学《仰视你,北大荒》作者贾宏图的手机发来短信:“宏图:看了《人民日报》上您的《仰视你,北大荒》,令人感动,热泪盈眶。”当日,由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北大荒文联共同主办的《仰视你,北大荒》报告文学座谈会,在位于哈尔滨市的北大荒集团总部举行。来自全省文学界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3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
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说:“《人民日报》如此超常规地大规模宣传北大荒,是党中央对北大荒的最大关怀,是对北大荒三代开发建设者的最大鼓舞,我们要把这篇报告文学当成最好的思想教材,教育广大职工继承光荣传统,发扬北大荒精神,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让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放心。”
9月3日,长篇报告文学《仰视你,北大荒》在《人民日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配大幅图片刊发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大报刊和人民网、中国文明网、领导干部网、凤凰网、北大荒新闻网、黑龙江兵团网、上海知青网等数十家网站转载。
9月7日,黑龙江省委副书记杜宇新给作者打电话说:“这是一篇很好的报告文学,读了两遍,很感动!这么多年,我们宣传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就是缺少这样生动感人的好文章。黑龙江省的作家应该多写这样的文章。”
一位叫韩加君的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上说:“昨天深夜,我逐字逐句地啃报告文学《仰视你,北大荒》,眼前浮现出了北大荒的各种情景,这些情景幻化成画面,一幕一幕,让我夜不能寐。这是一篇正气歌,给2010年的文坛带来一股强劲的北大荒风。通读这篇文章,我抑制不住的激动,如沐春风、如饮甘霖,一种干事业的冲动激发着我,发挥北大荒精神,奉献在岗位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为了《仰视你,北大荒》的写作,贾宏图历经2个月,行程一万里,走访了9个农场管局下属的30多个农场,采访了百余位三代北大荒开发建设者,翻阅了几百万字的历史资料,写出了4万余字的初稿,后几经修改提炼,最终以近两万字的篇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在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和学者们一致认为,《仰视你,北大荒》用饱含激情与凝重的语言,从“铸剑为犁——唤醒千古荒原”、“机械化——为农业现代化安上引擎”、“中华大粮仓——从此天下不缺米”、“家庭农场——收获永远的丰收”、“城乡一体化——享受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五个波澜壮阔的场景,反映了60多年来北大荒服从国家利益、服务国家战略,成为“中华大粮仓”的光辉历程。文中既有宏观叙事,又有感人的故事和令人过目不忘的细节,堪称一部反映大时代、讴歌北大荒精神的正气之歌,一个农业大国在百年中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缩影。
哈工大传媒学院院长梁国伟教授说:“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是写出了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艰难地探索农业现代道路的过程,北大荒的道路就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黑龙江农垦总局退休的老局长马学利说:“我是1965年大学毕业后来垦区的,在北大荒干了一辈子。现在过着平静的生活,可贾宏图的文章让我激动得睡不着觉,看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它真实公正全面,历史记录得准确,英雄人物写得周到。作家通过《人民日报》在全国人民面前为我们三代人立一个丰碑,我们很自豪,很欣慰!这篇文章是北大荒的英雄史诗,又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也是对北大荒下一代人的一个交待,让他们知道北大荒是如何发展,如何进步的。由徐一戎这样的科技工作者和以刘文举这样的专家型的领导组成的十万大军,是垦区的中流砥柱,无怨无悔地视事业为生命。我流泪了。”
沈阳军区创作室作家吕永岩在座谈会上作了题为“五曲赞歌雄浑交响”的讲话,他说:这篇报告文学是一曲革命优良传统的赞歌,一曲无敌英雄的赞歌,一曲开拓进取的赞歌,一曲真诚爱国的赞歌,一曲长盛久安的赞歌。
《哈尔滨日报》副刊部副主任申志远在会上说,过去常说一句话,“总有一种感动,让人泪流满面”。读了这部作品,我们找到了这种久违的感动。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赵毅认为这篇报告文学的五个特点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这部作品的成功源于火热的生活;二是这部作品具有史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三是这部作品突出地描写了开发北大荒的群体形象;四是这部作品充满了作家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五是这部作品具有独到的艺术功力,如在浩繁素材中精巧的剪裁、宏大叙事中的节制和从容、对典型人物富于情感的简约精致描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