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唱团》:商业时代的文学体验

标签:
文化 |
《独唱团》:商业时代的文学体验
申志远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6/123/567/36900546.jpg
在如此浮躁的时代,一本纯粹的文学读本的生命究竟能延续多久?青年作家韩寒出品的杂志《独唱团》在探讨这样的问题。首印50万册,销量一路飙升,引来一片力挺的赞誉和失望的诋毁。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独唱团》的出现带来了别样的感觉,无论从杂志的包装还是稿件选取和版面编排,都显得与众不同。内容很尖锐,但角度和主题又适合大众,大张旗鼓地谈最敏感社会问题,却又不出现一个敏感词,
“所有人问所有人”是《独唱团》中最有意思的一个互动栏目,人人都能参与,问任何人任何问题,然后杂志代你找人作答。有人问资深娱记一件未曝光的娱乐圈事件,这位娱记果然爆料出了一件令人惊讶的八卦。有人问余秋雨和蔡康永,为什么在各类语言中,往往脏话比较容易传播。蔡康永作出了详细回答,余秋雨经纪人回答:余秋雨现在不在国内,也很忙,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还有人问上海现在一个红绿灯的价格是多少,结果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的接线小姐说这个问题不归交通局管,要找公安局交警总队。交警总队的接线小姐说,这问题属于设施科管。然后,设施科的王警官说:您这个属于采访,要给我们宣传中心打电话……呈现了这个时而有趣、时而离奇,时而怪诞、时而荒谬的世界。
具有社会谴责色彩的小说《我们去卅城》其中的场景描述、行业规则的记录都让明眼人一眼看出其在现实中存在的真实性。
周云蓬的《绿皮火车》记述他坐绿皮火车看病、旅行的经历,标题使用的盲文,若不是细心查看脚注,读者或许还一时反应不过来为什么把这些符号搁文章顶端呢。杂志超常规地大量使用大图,图片所占比例几乎和文字一样多,观赏性特别强。
诗歌《风在算钱》作者目录头像满脸稚气,“谁也没有看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纸巾在飘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算钱”。四行儿童手写体的诗被拍成图片刊发,杂志给了它一整页的留白。王子乔,6岁,是年龄最小的作者。他的作品是现实又浪漫,写出了商业时代的显著特征。
《独唱团》是一本与传统完全不一样的杂志,鼓励文学青年们在2010年复兴,他们比当下的写作者更有才华更理想主义更执著文学一些,比起那些无人问津自娱自乐发行量极少的文学杂志,《独唱团》已经接受了市场的检阅。
无论你喜欢还是讨厌韩寒,都无法否定他在中国文坛的影响力。《独唱团》勾起了读者对上世纪80年代集体记忆的回望,重温自己当年文艺青年的岁月,这种温暖的怀旧是在网络中成长起来的“90后”所不能理解的。
如今,很难买得到像《独唱团》这样值得静下心来认真品读的杂志,《独唱团》的文字很纯粹,关注了时代矛盾和低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这正预示着一种倡导新文体写作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