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歌曲《喀秋莎》词作者诞辰转发诗人张静波的诗歌
(2010-01-22 12:33:17)
标签:
文化 |
伊萨科夫斯基(1900年-1973年)是苏联著名诗人。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其许多诗篇被谱成歌曲,唱遍前线和后方。伊萨科夫斯基因《喀秋莎》《有谁知道他》等作品,两次荣获斯大林奖金。其作品还包括电影插曲《红莓花儿开》。在此转发黑土诗人张静波的诗歌怀念喀秋莎,以是纪念。
1938年。春天。西部苏联
哈桑湖畔开满了梨花
战壕里布满了铜质的弹片
一个可爱的苏联女孩,她叫喀秋莎
歌声似夜莺
从血色的黄昏
一直延续到静悄悄的黎明
那歌声透过河岸上薄薄的晨雾
飘逸出苹果花的气息
让人想念家园。母亲和爱情
家乡到处是残垣与坟墓
面对被烧毁的房屋和燕麦
俄罗斯士兵不相信眼泪
战争到了最艰苦的日子
那女孩的歌声
开成不凋不谢的战地情歌
传遍莫斯科和祖国
后来,歌声飘过的土地
有红莓花儿美美的开放
俄纪念歌曲《喀秋莎》词作者诞辰110周年
新华社莫斯科1月19日专电(记者高帆
赵嘉麟)19日,俄罗斯各地举办活动,纪念歌曲《喀秋莎》词作者、苏联诗人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伊萨科夫斯基诞辰110周年。
俄罗斯“文化”电视频道播放有关纪录片。《消息报》等报刊登缅怀文章。诗人家乡——俄北方小城斯摩棱斯克的伊萨科夫斯基塑像前以及《喀秋莎》歌曲专题博物馆和城市音乐厅等地还举办诗歌朗诵会、专题音乐会等系列纪念活动。
伊萨科夫斯基(1900年-1973年)是苏联著名诗人。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其许多诗篇被谱成歌曲,唱遍前线和后方。伊萨科夫斯基因《喀秋莎》《有谁知道他》等作品,两次荣获斯大林奖金。其作品还包括电影插曲《红莓花儿开》。
一位专程赶到莫斯科新圣母公墓的老人和新华社记者一起在伊萨科夫斯基墓碑前唱起了《喀秋莎》。
新华社莫斯科1月19日专电通讯: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俄纪念歌曲《喀秋莎》词作者诞辰110周年
新华社记者高帆 赵嘉麟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19日是歌曲《喀秋莎》的词作者、苏联著名诗人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伊萨科夫斯基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一名专程赶到莫斯科新圣母公墓的老人和新华社记者一起,在伊萨科夫斯基墓碑前再次唱起这首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经典歌曲。
冬日的新圣母公墓一派银装素裹,满园的苍松翠柏让人感觉不到寒意。
墓园深处的伊萨科夫斯基墓碑是一尊诗人的半身雕像。戴着眼镜的诗人双手轻捧书籍,左胸前一枚勋章静静地诉说着“梨花开遍天涯”的传奇。诗人墓碑前,一束束粉红色的康乃馨在雪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纯洁、娇艳。
19日当天,俄罗斯“文化”电视频道播放了纪念伊萨科夫斯基诞辰110周年的纪录片;俄罗斯《消息报》等报刊发表了回忆诗人生平的文章;在诗人的家乡——俄罗斯北方小城斯摩棱斯克市,人们在伊萨科夫斯基雕塑前、《喀秋莎》歌曲专题博物馆,以及城市音乐厅等地举办了诗歌朗诵会和专题音乐会等系列纪念活动。
伊萨科夫斯基(1900-1973),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4岁时发表了第一首短诗《士兵的请求》,开始引起文学界关注。高尔基当时还在《真理报》上发表短文,对这位当时的青年诗人给予肯定。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伊萨科夫斯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被作曲家谱成歌曲,唱遍前线和后方。1943年和1949年,伊萨科夫斯基因《喀秋莎》《有谁知道他》《诗与歌》等作品,两次荣获斯大林奖金。
歌曲《喀秋莎》不仅被苏联军民广为传唱,法国和意大利反法西斯战士也爱唱这首歌。1957年秋,伊萨科夫斯基访问罗马,有人曾告诉他80%的意大利人都会唱《喀秋莎》。
喀秋莎本是俄罗斯女孩一个常见名字的爱称。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战士用这个名字亲昵地称呼威力强劲的火炮。《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曾报道说,喀秋莎火箭炮是战前开始研制,第一次接受战斗洗礼在1941年。这种以8根槽钢为导轨、安装在汽车上的火箭炮神出鬼没,威震敌胆。
除《喀秋莎》外,伊萨科夫斯基为电影所写的插曲《红莓花儿开》也一直深受中国人民喜爱。中国著名俄罗斯文学翻译家高莽在自己的著作《墓碑天堂》里这样评价伊萨科夫斯基:“他的诗富有民歌味,音乐感,朴实中饱含着丰厚的内容与感情。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这首歌中的“喀秋莎”是俄罗斯常见女孩名字的爱称。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7月,新编苏联红军近卫军第三师开赴前线。送行的莫斯科某工业学校一群女生唱起《喀秋莎》,为年轻的战士们送行。
第三师全体官兵伴着歌声走上疆场。在随后几天惨烈的第聂伯河阻击战中,该师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但他们狠狠打击了德国最精锐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为苏军组建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时间。
后来,苏联红军把一种在二战中苏军首次使用的火箭炮命名为“喀秋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