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爾濱光影記憶60年2

(2009-11-05 16:58:49)
标签:

文化

60年風雲變幻

60載曆史變遷

歲月錘煉的哈爾濱精神激勵著我們的城市不懈前行,而電影正是城市精神的集中體現

在這裏

誕生了新中國的第一部故事片

在這裏

攝影機記錄下

一代代勞動者的夢想和希望

哈爾濱光影記憶60年

此稿件版权所有,如有转载或局部使用,请与博主联系

哈爾濱,工人的故事

經典作品

[笑逐顏開]:謳歌火紅的年代(1959年——1969年)

特點:黑白片、取材於哈爾濱發生的真人真事在哈爾濱實地拍攝

代表作品:《笑逐顏開》《千萬不要忘記》《冰上姐妹》《哈爾濱之夏》

拍攝單位:北京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

 

 

進入五、六十年代,湧現出更多的反映哈爾濱人民鬥爭生活的故事片,1958年,以我市發生的案件為原型,長影在我市拍攝了《徐秋影案件》,上影拍攝了《斬斷魔爪》等反特故事片,配合了當時的肅反工作。以哈爾濱市勞動模範張子良的事跡為原型,長影拍攝了潘青、胡蘇創作的電影《萬木春》。

 

  1958年,夏末。在哈爾濱熱電廠的建築工地上,誕生了一部電影劇本,它是青年劇作家叢深在工棚裏熬過了整個夏天的創作成果。這部劇本最終由長春電影制片廠與哈爾濱電影制片廠聯合拍攝成片,取名《笑逐顏開》。影片講述了一群家庭婦女在黨的領導下走向工作崗位的故事,以輕喜劇的形式記錄了獲得解放的哈爾濱女性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火熱生活。離家出走的何慧英代表哈爾濱的新女性,向丈夫宣告了自己女性意識的覺醒。1959年這部以我市婦女走出家庭蓋大樓的新人新事為素材創作了的《笑逐顏開》,由長影和當時成立的哈爾濱電影制片廠拍攝成片。

電影《笑逐顏開》,展現了50年代中國工人的精神風貌。這些富有時代特征的笑臉,出現在銀幕上,抒發著新中國主人翁發自內心的自豪和激情,真實展現了那個時代火熱的生活。這些綻放於哈爾濱的喜悅的笑臉,今天看來仍然十分親切。只有獲得新生,擁有自由之後,才會有如此開心的笑顏。

60年代中期,由我市叢深編劇的、北影廠拍攝的《千萬不要忘記》在全國反響最大。《千萬不要忘記》是叢深在哈爾濱電機廠深入生活期間,根據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發生的真實故事創作的,是對青年人進行階級教育的好教材,在當時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劇作家叢深再次把全國觀眾的目光集中到了哈爾濱。他來到哈爾濱電機廠深入生活,創作了劇本《千萬不要忘記》,這部作品無論是在話劇舞臺還是在銀幕上,都引起了全國範圍的轟動,甚至一度成為對青年人進行理想主義教育的範本。

深入生活的叢深描述起工人之家,洗練而生動。一件毛料上衣引起的家庭風波,也許會讓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摸不著頭腦,可這正是那個時代的特點。劇中“148塊錢的毛料西服”、打野鴨子等情節作為時代的符號折射出上世紀60年代中國人的審美時尚,在當時曾轟動一時。

 

這一時期,還湧現了《馬戲團的新節目》等表現哈爾濱人民生活的故事片。1959年2月,長影來哈爾濱拍攝以哈爾濱冰上運動為內容的體育故事片《冰上姐妹》時,為選擇女主角,還出現過一段軼事。當時,導演武兆堤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女主角人選,正為此苦惱。一天,他在我市秋林公司閑逛,一眼看中了在秋林買東西的沈陽體院來哈冬訓的運動員盧桂蘭。這偶然的機遇,使盧桂蘭走向銀幕,成功主演了《冰上姐妹》。從此盧桂蘭躋身電影演員行列,以後主演了《女跳水隊員》、《女交通員》等幾十部電影。

 

 

 

 

 1965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曾來哈爾濱拍攝過記錄這一年8月第五屆“哈爾濱之夏”音樂舞蹈觀摩演出會的彩色舞臺藝術紀錄片《哈爾濱之夏》。

 

  彩色舞臺藝術片《哈爾濱之夏》,長春電影制片廠1965年攝制 ,1966年出品,1979年向全國發行,一共 6本,導演榮磊 。電影記錄了1965年8月,在哈爾濱市工人文化宮舉行的第一次全省規模的第五屆“哈爾濱之夏”音樂舞蹈觀摩演出會,展現了21個中小型舞蹈演唱節目。

 

 

難以忘懷

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於洋深情地追憶起當年在哈爾濱拍攝電影的情景說:“1960年,我還來哈爾濱拍過《暴風驟雨》,其中土改工作隊下鄉前的鏡頭是在北方大廈門前廣場拍攝的,想起當年在哈爾濱拍片的日子,真是令人難忘呵!”建國初期,以哈爾濱為故事發生地拍攝的多部電影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影響深遠,哈爾濱無愧為一座英雄的城市。

 電影背後的哈爾濱人

一部電影記錄下火紅的年代,林玉卿老人今年已是耄耋之年,八十多歲的人了,耳不聾眼不花,林玉卿曾是新中國第一支女子建築隊的隊長,1958年她和夥伴們的事跡被《哈爾濱日報》報道後,轟動全國,哈爾濱劇作家叢深寫成電影《笑逐顏開》,被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1958年9月7日的《哈爾濱日報》不僅發表了我的文章《婦女能為祖國作出偉大貢獻》,還以一個版面的篇幅發表了《市一公司第一婦女建築工程隊給全市兄弟姐妹們的信》1957年。

    林玉卿原是哈爾濱市一公司做工會工作的女幹部,當時,我國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黨中央號召婦女走出家門,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林玉卿憑著一股“誰說女子不如男”的倔勁和幹勁,組織六十幾名女職工家屬,成立了新中國第一支女子建築隊。不久,她們就從家庭婦女變成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工人,她們掌握了多種技術,熟悉了全部操作,蓋起了高樓大廈。

    哈爾濱市委命名林玉卿和她的夥伴們為“第一婦女建築工程隊”,那幢樓房被命名為“婦女先鋒號”,林玉卿當選為全國勞動模範,哈爾濱劇作家叢深根據此事寫成電影劇本《娘子軍》,1959年被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成電影《笑逐顏開》,電影中的女建築隊長就是以林玉卿為原型創作的。1958年秋天,當時的全國婦聯主席蔡暢來到“三八”工地視察,親切接見了林玉卿。以後,新中國第一支女子建築隊還建設了包括花園村賓館、熱電廠等在內的好幾座大樓。

 影片背後的故事

 

《千萬不要忘記》編劇叢深生前介紹說:“1961年,我帶職到哈爾濱電機廠水輪發電機車間深入生活,與兩個未婚青年李道仁和白憲章一起住在單身宿舍裏。有個上海人於阿度師傅,技術過硬,人挺倔。他在一天晚上聊天時,說有人在線區勞動,把腰上掛著的鑰匙掉到電機定子槽中,險些釀成重大事故,保衛科來人調查,要抓人,一問都不是故意的。這件事被叢深變成丁少純去打野鴨子把鑰匙掉在大電機裏的情節。

當年,叢深在哈爾濱電機廠深入生活時,聽說蹲在大電機定子上的下線工人稍不慎,將把拴在鑰匙上的小鋼尺,埋在大電機定子的槽子裏,險些變成大炸彈。他認為一個工人的一時疏忽竟能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這問題既尖銳而又簡明易懂,是戲劇情節的好素材。丁少純就是和叢深同宿舍的李道仁和白憲章綜和而成的藝術角色。

叢深勤於下廠生活才有《千萬不要忘記》問世,叢深描述工人之家,洗練而生動。一件毛料上衣引起的家庭風波,也許會讓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摸不著頭腦,可這正映襯著那個時代的特點。

叢深說,丁少純愛打野鴨子是借用了當時哈爾濱電影制片廠副廠長胡驥喜歡打獵的經曆,1959年國慶節,我和他一起到五常的稻田裏打野鴨子,這才知道了尋找打落的獵物的不容易。”

進入五、六十年代,湧現出更多的反映哈爾濱人民鬥爭生活的故事片,1958年,以我市發生的案件為原型,長影在我市拍攝了《徐秋影案件》,上影拍攝了《斬斷魔爪》等反特故事片,配合了當時的肅反工作。以哈爾濱市勞動模範張子良的事跡為原型,長影拍攝了潘青、胡蘇創作的電影《萬木春》。長影著名導演於彥夫,這位在哈爾濱拍攝過《光芒萬丈》、《徐秋影案件》、《笑逐顏開》的老藝術家,生前談起在哈爾濱拍攝電影的經曆感慨萬分,他說:“建國初期,以哈爾濱為故事發生地拍攝的多部電影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影響深遠,哈爾濱無愧為一座英雄的城市。”據記者了解,於彥夫執導的電影《自有後來人》雖然不是在哈爾濱拍攝的,但寧死不屈送出密電碼的地下黨員鐵路工人李玉和的原型卻是哈爾濱鐵路局內一名鐵路工人。後來在轟動全國的京劇《紅燈記》即是根據《自有後來人》創作的,看了多年的《紅燈記》,英雄李玉和原型竟出自哈爾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