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说忠孝(中)

(2011-03-19 09:26:30)
标签:

杂谈

分类: 孟子讲读

二、孔子说孝与忠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与忠的言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围。我们先看孔子说孝道。

孔子的弟子多次向老师请教什么是孝,显然这是老师教诲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观念。那么,孔子如何说孝呢?《论语》中大约有十来条关于孝的言说,从中选择不重复而论点集中者引录如下: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P7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P13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P14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P15

 

汉人从字的形与意来解释“孝”字时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文解字》)而由以上言说可以知道:首先,孔子所说孝,指的是子女尊敬与奉养父母的行为,其范围不曾越出家庭的人伦关系。其次,孔子所言孝,有一整套的具体的行为要求,叫做孝亲之礼,又称之为孝道。这些要求都融化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比如晨昏定省,比如长辈优先,比如疾病侍奉,比如丧葬尽礼,等等。这些规定虽然琐细繁杂,而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正是从这些克己而殷切的生活细节中表现出来。而且,正是因为这些礼节是从感情出发的规定,所以无论是父母生前或是死后,都应当遵行,不可因为功利的计较而省略或是放弃。宰予曾向老师抱怨为父母守三年之丧太久,孔子就以“予之不仁也”来批评他,说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P188)也就是说,抛弃这些仪式,就是抛弃了对父母的情感。第三,孔子认为,仪式只是表达感情的形式,真正的孝道,不仅是行为,更是一种态度。即子女对父母的敬养,虽然有礼仪的规定,但是,从内心出发的敬爱才是最重要、最真诚的孝。所以,孔子以养父母与养狗马为比,说明态度的重要;以“色难”为考察孝道真诚与否的试金石,说明敬爱的感情是孝行的本质。

 

我们再看孔子说忠。为言而有据,还是先作引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P39

 

“忠”是对自己的要求,所谓“与人谋而不忠乎”;“恕”是对别人的态度,所谓“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参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学说,于人于己的处世之道,已尽在其中。而忠者,内尽于心也(《礼记·礼器》“忠信礼之本也”疏;《中庸》“忠恕违道不远”疏)),即一个人的言语行为要出于真诚,要竭尽心力。所以汉人又往往以“爱”、“敬”、“淳厚”来解释“忠”。可见在孔子这里,“忠”这一道德观念是明确地定位于人我关系之“我”的如何处世,是属于社会范畴的人际交往时的要求。所谓“忠”,即凡事都要由真诚的爱心出发,敬重地对待,不因利诱而改变,不因危险而退却。“忠”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

孔子经常以“忠”与“信”并称,即内心的真诚与行为的真实应当相辅相成,故而反复以“主忠信”作为人生的宗旨来教诲学生。而当学生请教不同方面的行为准则之时,孔子也多以“忠”告之。比如,子张问政,孔子答以“行之以忠”(颜渊P129);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与人忠”(子路P140);子张问行,孔子答以“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P162);子贡问友,孔子回答说“忠告而善道之”(颜渊P132)。因此,“忠”并非是对某人某物的效力与服从,而是人应当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在孔子看来,它应当贯彻于人们言语行为的方方面面。

既然“忠”是在社会交往之中一个人对自己内心的真诚要求,做事尽力,做人尽心,无论是君还是臣,都有“忠”的要求。而具体到君臣关系而言,因为有上下区别在,那么,是不是君居于上,就可以无条件地以“忠”来要求于臣属呢?或者,无论君主行为如何,臣属都要无条件地以“忠”来要求自己呢?孔子的回答是“NO”。他明确地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P30)即,君主必须按照礼仪规定尊重自己的臣属,臣属才以“忠”来敬执君主之事。也就是说,君主与臣属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双方的约定。既然是约定,那么各自都有应尽之责,两方都有遵循不变的要求,彼此之间都承担着一定的义务。俗话说,如果你不义,勿怪我不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孔子对“孝”与“忠”就划出了一个清晰的界限:“孝”强调的是敬顺父母,“忠”强调的是尽心竭力,就尽心奉事的自我要求而言,“忠”与“孝”相通;但是,“孝”是由情感出发,子女对父母的尊奉是绝对的,即使父母有过错,甚至不讲道理,子女也不得采取激烈的行动,有违父母的意愿:“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P40)而“忠”是从责任与义务出发,就君臣之间的相处而言,臣属应当有无所保留的“忠”的奉献,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君主首先要尽尊重臣属之礼,恪守相互之间的约定。所谓君君臣臣,是说位在君主,行为就应当像个君主;位在臣属,行为就应当像个臣属。因此,当君主行为昏乱,不能以礼自制,以敬待人,臣属谏而不听,甚至由此受到威胁,那么,臣属就应该选择退出或是离开。孔子称赞史鱼说:“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P163)他还告诉学生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泰伯P82)孔子并不以“忠”为绝对的道德要求,而主张个人保有选择的权利。

从另一面说,做君主的都愿意自己的百姓既忠诚,又勤勉,而握有权力的人总是习惯于以要求别人来显示自己的威严。鲁国执政季康子问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P20)即谓“你对人民的事情严肃而认真,他们对待你的政令也会严肃而认真。你孝敬父母,慈爱幼小,他们就会对你的事情尽心竭力。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薄弱的人,他们就会勤勉劳作,努力向上。”

所以,在孔子这里,虽然“孝”与“忠”都是最重要的德行,都注重对位居尊上者的敬重,但是,两者各自统领一域,是有分别的:“孝”出于情感,在子女,这是绝对的行为要求;“忠”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对于臣属,可以视君主的行为而作出选择,就其道德属性而言,“忠”是一种相对的理性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