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如何叙事的
(2013-03-27 09:09:49)
标签:
物语物的叙事文学人类学 |
分类: 符号学 |
第五届“中国文学人类学年会”
我讲的是一个比较技术性的问题,就是探讨“物是如何叙事的”。具有叙事功能或者表意证据功能的物,我们叫做“物语”。物的叙事是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我重点探讨一下“物语”。
物语首先作为一个符号学的一个命题,它和词语、字语和图像是有区别的,这里我就不详细分析了。字语,就是书写的字,它的特点是具有阐释性,词语具有推论性,约定性和虚构性;图语,就是图像,具有认定性的特点;而物语具有可验证性,这个就不详细说了,这是第一个。再一个呢就是,我对物语自身结构的语义分析,包括了这几个方面:
第一是物成为它自身的符号。任何一个物都可以成为自身的符号,比方说,我们看这个图像是鲅鱼。我们去市场上买鲅鱼的时候会根据它的外部特征挑选,看这个鲅鱼是不是新鲜,它的外表是其内部特点的一个表征,一个表现的符号,它成为自己的特性的符号。这是物语的基本的意义。
第二就是物语的相关意义。一个物都与人对于它的使用、利用有关,同时它也在一定的物质的和社会的情景中存在,那么这个物所蕴含着人类或环境的相关的信息,这就是物语的相关义。请看这个图像,它是一个摩天轮,那么这个摩天轮我们很可能把它看作是一个游乐场的象征,因为它是游乐场的基础设施之一,所以摩天轮因与游乐场有空间的关联性而成为表征游乐场的物语符号。任何一个物,只要被人使用、被人摆弄,比如你要放到博物馆去摆放,那种摆放方式就是人对物的一种使用和利用方式,它渗透着人对于物的观察、透视和价值判断,这些都是相关的意义。
第三个是相似意义或内涵意义。内涵意义不是建立在相关性而是相似性的原则上的,与物有相似性的关系。比如刚才的摩天轮,假如一看到摩天轮我们想到的是冒险,飞腾之类的联想,那就是物的内涵义了;我们看到钥匙,就产生“形影不离”那种联想,就是物的内涵义。
第四就是物的约定义。物的约定义就是,人类把自己的一些主观意识投射到某种物上,使之具有大家所公认的约定的某种含义。比如说薰衣草,薰衣草代表真爱和爱情,这是源自西方文化的一种约定;再如我们把眼前的一个杯子叫作“杯具”,意味着与汉语的“悲剧”有谐音联系,那么这个杯子具有“悲剧”的意义,是人们所约定的投射给杯子的一个意义。
物有了这些基本义、相关义、内涵义和约定义这么多的意义,那么它们是怎样被呈现出来的呢?这里涉及到物和其他的符号的关系。
物语实现或呈现自己意义的方式呢,大致有这么几种:
一种是借助于物的前景化,自己成为物语。像一棵树,它在自然的森林里还是一棵树,如果放在院子里,用砖围起来,这棵树就成为一个景观了。它是通过它的空间放置的方式让它前景化了,成为大家注视的对象,这时候,成为一个景观而不是一种自然现象了。这样它就成为物语而不是纯自然物。此其一。
第二,借助于其他物语使自己成为物语。像这照片上有很多的物品,它们单独存在的时候,可能是一个生活用具,但它与其他工艺品放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之间会互相阐释,这种阐释使它获得一种要么是工艺品,要么是展览品的含义。具体的含义取决于它具体所处的物语的语境。
第三,是借助图像,使一个物成为一种物语。比如说这个幅画中的花瓶,通过绘画表现的物其实就是画家对于物的一种观察,一种物语;再比如,右边这张照片,拍摄的是青岛海边一只废弃了的船,本来废弃的船不是景物,但游客对其产生兴趣,拍摄下来,这种拍摄,就使废弃的船成为一个景点。这样就使得一个自然的物成为一个被观察的物,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载体。
第四,借助话语,使物成为物语。像自然现象,导游指着这是什么山,什么水,它们有什么传说,故事,通过话语使得物富有意义和故事性。另外,通过标签语言也是物成为物语的重要手段。像展览馆里的每一个物,都通过旁边的说明文和标签语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前年我去贵州黄果树参观的时候,看到旅游当局把梁衡的一篇描写黄果树景色的散文切成一段一段的,分别铭刻在石碑上,树立在相关景点上。散文是一个线性叙事的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符号表达。但是文学作品被碑刻化、片段化、现场化后,它和所描写的景点一结合就成为物语的一部分了。物获得了书写,书写有了物的参照,这是真正的物语。它遵循的是在场性的、非线性的叙事原则,这种物语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最后一个,就是借助于书写,使物成为一种物语。一个自然的现象,好像没有意思,但是我们通过书写,分析了物,让它成为一个文学形象,成为一个被说明的对象,成为某种象征意义,从而成为一种物语。当然,书写又非常复杂。有术语的书写,就是真实地表达物的一些真实的特征;再就是文学的书写,这个就是叙述性的;再有拟物的书写,就是站在物的立场上去书写物。这个我就不详细分析了。这又是一些物语。举些例子,术语的书写,像名物词典,百科全书,属于对于物的术语书写。文学的书写,我刚才举的梁衡的散文,“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刚才有照片。拟物书写我就不详细说了。
总结一下:
这样看来物语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叙事功能,一个是实证功能,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就是物语的研究能否进入我们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按我对文学人类学的理解,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让文学和物语结合,就是用文学的方法研究人类学的内容;第二就是让人类学的对象有文学的方式,一个物,按照文学的方式呈现自身。
这样,文学人类学是文学和人类学两个学科有机的一个整合,而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相加。所以我们最终要找到文学人类学自己是如何表述的,它的学术语言是怎样的。文学人类学要处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处理好物是如何被书写的,二是书写是如何反映物的立场的。在我看来文学本质上属于书写,因为书写是一种不在场的虚构。过去口传时代的文学是不自觉的文学,真正自觉的文学一定是有书写的。而人类学的方法是在场的实证,要出席现场。文学的不在场性和人类学的在场性,二者的结合产生了新的表述方式,对这种新的表述方式的思考是我们文学人类学的核心问题,这是我的思考,谢谢大家。(掌声)
附:对台湾陈其文教授发言的点评
好,我简单谈谈听了陈教授关于“台湾原住民写文化”演讲的体会。我觉得她这个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野,我感觉主要讲的一个问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自觉是和其书写符号的自主化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原住民的文化如果不能够实现自己的书写,它恰恰处于无意识、不自觉的状态,因此书写的过程是原住民文化自觉的过程。陈教授展示了这样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民族意识的自觉和书写符号的自主”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从书写符号自身的演变中观察出来的:陈教授在谈到原住民的书写一开始是契约,然后开始写绝命书、开始写歌谣、诗歌,后来开始写民族志,这里边文字的演进过程类似于一个学科的一个成熟过程。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是契约文书,这种书写是和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文字学也揭示了这一点:最早的文字一般是和所铭刻的物或话语事件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早期文字的另一个特征是记言,记言不是写作。记言是使用文字记录,写作是独立创作。台湾原住民开始书写自己的歌谣、写自己的民族志,这可能还属于记言的范畴。什么时候有了文学写作?随着文字的发展,逐渐地文字和物脱离了,当事物、事件不在场的时候,当文字不仅仅用来记言而且被用于文人的独立创作的时候,文学产生了,这是文学的本质。我不知道台湾原住民这方面的情况,但是,一个民族是在其文字书写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开始了他的文化自觉,这是陈教授演讲对我最大的启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