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挤总会有?

标签:
文化杂谈时尚 |
分类: 跨界 |
九月十日,天蒙蒙亮。拉开窗帘,东边山峦之上,白云被染成一条金黄的色带,似乎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来到阳台,希望能在这第一缕金色中迎接太阳的初升。
很遗憾,太阳最终还是决定隐于云层之下,那一条金黄的色带很快也散了去。今天只是一个阴凉的日子。
朋友圈被老师刷了屏,几乎所有人都在问候和祝福。不知道是真的不忘师恩,还是每个人都有一颗好为人师的心。
脸红的是,我好像也是一个好为人师的人,每每装出一副有文化的样子,做出一些指点江山的举止。这可能源自不知从何时开始的教师梦,做一名真正教师却此生无法实现的愿景。
确实,一直想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至少是看起来有文化的人。因此中学刚开始我最喜欢逛的两个地方就是书店和文具店。买了很多有用和没用,读了或没读的书。一直到大多在网上买书的今天,每当路过书店时,依旧还是忍不住看上几眼。或许只是喜欢纸张摸起来的质感,以及印在纸上的油墨闻起来的味道。
日积月累,书越来越多,读书时间却越来越少。就在前两天,当我从快递驿站取回包裹,新一期《读库》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有些日子没有翻书了。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想成为有文化的人来说,对于为了让自己有文化,生活中,从客厅沙发到卧室床头,从办公桌到随身背包,到处都刻意放着几本书的人来说,就不仅仅是说起来的惭愧了。
不得不承认,人变得惰性了。但与此同时,疲于奔命的生活,太多的琐碎之事占用了我们的一分一秒。似乎做了很多,似乎又一事无成。
不只是夺走了读书时间,也霸占了用于其他属于快乐的时光,那些经常都在计划却通常只是计划的安排,比如与亲人相处,比如见见许久不见的老友喝上一杯,比如回学校看看老师,在当年的球场和小树林(如果还有)里走走。
不知道有多少人搞清楚了是什么夺走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快乐时光,是另一种快乐吗?我不得而知。好像是,否则自媒体上不会有这么多嬉笑搞怪;又好像不是,看看地铁上那一张张盯着手机屏幕上嬉笑搞怪内容的脸上的冷漠,很难想象这是在享受快乐。
不得不承认,尽管那些体现人的温度的时间似乎已经被挤占得微乎其微,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解决方案。只要人类存在,就不会彻底抛弃那些只属于人类的温暖和关怀,不会忘记情义和感恩,无论是师恩还是其他什么恩义。只是,换了一个传递的方式。这是时代的筛选和无奈,只关存在,无关好坏。
你不存在的时间让渡给了别人,变成了第三方的工作。你的朋友、亲人、师长也不会因为你没能亲手呈上的表达而认为你不够真诚。那些被快递小哥送到手上的礼物中同样满载着你的感恩和祝福。
唯一的问题是,如何找到这样的礼物?
其实也不难,门就在这里。抛砖引玉,推荐几款。都是拿得出手的贵州礼物,黔工匠的手工玩意,喜欢留言有喜,你懂的。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那天《读库》包裹里的一本书,名字叫《AI 苏醒——科幻电影的思想实验室》。当然,只看了封面的名字,具体什么内容尚未可知。我只是想,未来的某个日子,当AI真正苏醒的时候,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类已经或即将进入了冬眠。那个时候人类还需要学习吗?是否还需要老师,或者说需要同样的人类作为老师吗?人工智能老师是否仍然需要一个今天作为节日?
无论如何被人工智能统领,其实,我是希望有一天你能有时间亲自,不是通过第三方物流将情意送到你想感激,想祝福,想表白的人的手上。至于礼物,我们很乐意通过第三方物流快递到你楼下。当然,也可以送到你指定的地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者,快乐!
不只是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