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堆砌着无数个第一次,有的镂心刻骨长时间在记忆最醒目的地方,有的风轻云净随时都可能从记忆中被翻出,有的则只是过眼云烟记忆里连一块碎片都不会残留。
有时,某个镂心刻骨的事或许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次,但一定是某种特定场景或特定对象的第一次。
遗憾的是很多重要的第一次在我的记忆里是不完整的。记得了对象,细节和场景,却记不得准确的时间。因此会一次次错过重要的“纪念日”。确实,有些纪念是毫无意义的,而有一些却是浪漫而重要的,或可让人振奋,或可给人欣慰。
大多数第一次虽没什么意义却是值得,或者说是不经意就成了记忆。
比如,我在供应部门后第一次因角色而得到的礼遇。
和国有企业的注重(依靠)人际关系不一样,表面国有,实则个人承包的进出口公司显得更加务实和有礼。只要是客户,都会表现出应有的礼节,哪怕是我这种看起来没那么机灵的新人,他们也不会像大国有企业的人那样一副傲慢和轻蔑的态度,至少表面上不会让人感到不尊重。
我是早晨上班时候出现在醋酸地塞米松供应商办公室门口的,上班的人也才陆陆续续到达。经理听了我自我介绍后,马上把我介绍给一位四十岁左右操很重广东话口音的普通话的男子,并说具体的事情由这位林先生负责。
从经理和林先生脸上我丝毫没看出对陌生人的生疏,仿佛像认识很久的熟人一样。热情、礼貌和讲规矩是我对两位的初步印象。
经理和林先生用我听不懂的话交流了一两句后,林先生操起他蹩脚的普通话对我说,要我下楼饮茶。
对于早茶,我在前几两次出差的时候已经有了比较深的印象,只是没亲自进店感受过,一个人没意思不说,我这个在中山七路买几个煎饺都要犹豫半天的人是没有预算去一个我不知道物价水平的地方消费的。
林先生说下楼饮茶,使我一下都不知道该怎么应答了,谢绝还是顺从?
想了下,我还是说了好。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们的工作方式,传说中好像是很多事都在茶楼谈的,再说入乡随俗,我也没有不从的理由。
事实上,我一早在何济公招待所食堂吃过早餐才出发的。不知为啥,此时竟然感觉像没吃过早餐一样。
茶楼里已是差不多坐满了人,我们只得坐在正中间一个方桌,四周都是喝茶的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看报,喝茶就餐倒成了附属的了。
林先生要我点餐,我推说已经吃了早餐要他自己点。当然不能让他觉得是第一次在广州早茶。
林先生中点,大点,顶点点了半桌子,似是表现他们的热情。口味我是能够接受的,只可惜已吃过早餐,且不能表现得太好奇。普通话虽然蹩脚,但我们聊得还算愉快,起码没有长时间冷场。他说了货还在通关,我也把张科长说的话说了一遍。
“钱到了账可能我们的手续也已经办好,就可以发货了。”林先生以客气和坚定的口气说。
我大概明白了他们的规矩,钱到账是发货的基本条件。不会因为一起吃过几顿饭,有了点交情而发生改变。
不过,对我来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感觉不错,至少林先生的礼貌对我来说是一种尊重,这是作为采购人员第一次被供应商客气对待,我自然印象深刻。
早安,八月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