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全凭一手菜主妇变身电视明星
(2007-12-20 09:54:30)
http://www.9miaotong.com/images/linedot.jpg" 没有苗条的身材,有的只是150多斤的体重;没有勾人的双眸,有的只是一笑就成缝儿的小眼;没有嗲声嗲气的腔调,有的只是满口京腔……一位50岁在职的家庭主妇,在即将告别的一年里,在厨房里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因为自己的厨艺成为了电视美食栏目的固定嘉宾主持。
在2007年,韩萍穿梭于7档电视节目,平均每4.5天便出镜一次,积累了大量粉丝。对于“走红”的原因,韩萍的总结是“我做的是普通人过日子吃的饭”。
■为录制节目自己准备原料
上周六上午9点左右,韩萍和女儿前后脚走进了电视栏目《食全食美》在玉泉路的一处摄影棚,这是她2007年最后一次录制节目。她们手里拿着拍摄时用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一锅腊八粥、一兜子生米、4条平鱼、5个兔腿、一块和好的面……
这些半成品是韩萍前一天晚上准备的。她说为了这些东西,自己从晚上9点一直忙到了夜里12点。这是她每次做节目之前养成的习惯,因为摄制组准备的原料有时用着会不顺手,影响做饭的效果,“关键是你要教观众做饭,不能糊弄人家”。
录制开始,她一句“冬天动一动,少得一场病”说了几遍才控制住了笑场,但很快就适应了“嘉宾主持”的角色,与主持人一唱一和。拍摄很顺利,录制每一期节目导演都没有喊停。但当喊停的时候,工作人员们便拿着筷子,端着碗,走到操作台前抢食韩萍做的菜。
韩萍说做主持人与做嘉宾不同的一点就是主持人话多,要展现自己的风采。编导已经为她准备了台本,自己必须要按要求主持,这是她以前所没有遇到的。不过,她基本用的是自己的北京土语来表达导演的意思,因为那样更加生活。
编导赵丽红说她们所以要把韩萍这样的老百姓请来做主持,做“大厨”,一方面她们的做饭水平高,另一方面可以更亲民,更生活。
■打电话给编导提意见误打误撞做美食主持
韩萍第一次上电视是在2004年。当时,她正在厨房做饭,女儿对她说电视里教“用两口蒸锅迅速化冻肉的方法”。韩萍觉得这个窍门一点都不“生活”:净想着化肉了,但是那两口锅不得洗吗?
次日,她给栏目组打了电话,谈了自己的看法,又介绍了一些窍门。想不到一个月后,她接到了一位编导的电话,请她上节目介绍生活窍门。韩萍很犹豫,“自己那么胖,不得把镜头撑爆了啊”。
导演出主意让她女儿替拍,韩姐这次答应了。可是第二天导演一看,这位大姐不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胖,而且更有亲和力。这一天,韩萍完成了她的第一次上镜,而那位编导则尝到了韩姐的手艺———“珍珠丸子”、“垮炖鱼”。事后,编导开始请她介绍一些做饭的窍门。
在家里拍做饭很简单,摄像师会按照韩萍做饭的顺序有选择地拍摄,但韩萍最不能习惯的就是脚本里不生活的语言。“谁家过日子‘用钢丝球磨土豆皮’啊,都说‘擦土豆皮’”,韩萍一直使用自己的老北京语言介绍着她的菜品和做菜窍门。
韩萍至今记得,2004年的年底她第一次做《食全食美》栏目嘉宾,教的第一个菜是“一鱼三吃”:鱼头炖汤、鱼段红烧、鱼尾做酥鱼。
■生活节目常客今年出镜83次
渐渐地,韩萍上镜的机会多了起来,编导告诉她,凡是她出镜的节目,收视率都排在了栏目收视率前列。但是韩萍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红。
“我们头一天家里吃的就是这个,根本不用研究和琢磨”,韩萍后来说自己曾经教过一道用蚝油炒的创新菜,而“创意”完全来自偶然———正炒着菜家里没酱油了,现买来不及,没辙想出了用蚝油———“我教的所有的菜都是我自己家里吃的,观众做了就能吃”。
尽管不去有意识地尝试菜品,但是上了电视的韩萍开始有意识地看生活栏目,走到哪儿都
和认出她的人聊聊,了解一下大家的喜好。她女儿说妈妈经常能够总结点东西,把观众需要的向编导反馈。
从2004年到2007年,韩萍上过的栏目从最初的北京电视台《快乐生活一点通》、《食全食美》两个栏目增加到央视的《天天饮食》、《超市大赢家》等7个栏目,她的出镜次数2004年是49次,2005年是68次,到2007年已经是83次了。
■烹饪高招来源于生活推崇实惠别致的食物
2005年的时候,一个出版社请韩萍出本教做饭的书。犹豫再三,学历不高的韩萍答应了,她的理由是———我得给孩子留一个做饭的“字典”。
这倒不是突然的想法,也是来自于她自己做饭时遇到的问题。当时韩萍想教人家做肉饼,但是怎么做也做不出自己母亲曾经做过的味道。韩萍说自己的菜都是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家常菜,有母亲教的,有跟街坊学的。
韩萍出生在位于鲜鱼口的四合院里,4岁的时候,她趁着家里人不在,自己偷偷做饭———香油炒香菜。母亲回来后看着香油里泡着的那些根儿上还有泥的香菜,无可奈何,而韩萍只是觉得好玩。
那时,各家各户都在院子里做饭,谁做什么都看得见,做完了,大家交换着吃。韩萍小时候就喜欢看大爷大妈们做饭,院里八婶的“粘卷子”后来就成了她电视里教的一道菜。
那时她家出门走不上5分钟就是天兴居炒肝、便宜坊烤鸭、老正兴、都一处……这些饭馆做饭都是在外边,韩萍说自己下学回家的路上能盯着“都一处”包烧麦的看上一个小时,“我们没什么可玩的,那个就是玩”。
虽然不穷,但是家里过得也不宽绰,母亲的精打细算给了韩萍深刻的印象。那时秋天落了秧的茄子个小不好吃,但便宜。母亲为了能过得精致,把茄子用盐水腌了,再炒菜,别具风味。而这也成了韩萍后来电视上教大家的菜品。
韩萍说其实老北京的吃食体现的都是一种“粗粮细做”、“苦中取乐”的精神———实惠而别致,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写美食博客帮年轻粉丝回归生活
2006年,在女儿的帮助下,不会打字的韩姐开始写博客了。为了回复网友的帖子,她每天要熬到12点。也正是因为写博客,她结识了越来越多的“粉丝”,开始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受到人家的喜欢了。
出乎她的意料,喜欢她的大部分人竟然是年轻人。一位在国外留学的大学生说自己在国外请外国人吃饭,又没钱,根据韩姐所教的方法做菜,自己省了一大半钱。而且看到她照片里的形象,感觉自己的母亲在身边。
而另一位年轻人则说看了韩姐教的肉卷,让他想到了幼儿园时吃饭的情景,“现在家里会做的太少了”。
一位女青年说爱人因为自己不会做饭非闹着跟自己离婚,可是自己也有事业,也要发展,根本没有精力学做饭,而韩姐的生活菜正好帮她们一个大忙。
韩萍说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在电视上连发面都要教,也没有想到现在的年轻人居然又重新拾起了厨房里的那点事情,“我‘走红’可能就是人们重新‘回归生活’的原因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