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泪水哀悼过去  理性建设未来

(2008-05-21 23:19:02)
标签:

汶川

地震

杂谈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0天,举国上下还是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四川、汶川、青川、北川,这一个个“川”字,就像刀刻在我们心脏上的三道深深的伤口,伤口里的鲜血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和震撼中决堤而出,难以自已。

这种巨大的悲痛首先源于灾害给人类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灾害又总是突如其来,让我们在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难以防范。在数万个生命瞬间消逝的时候,任何努力,只要能够多挽救一条生命,我们都会全心付出,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这种时候,我们又总会幻想,是否可以时光倒转,旧日重来。

但,灾害无法避免,灾害总是突如其来,人力所可以避免的是伤害,或者说是如何尽量减少伤害。在防灾方面增加一分努力,就有可能减轻十分的伤害。所以在前线军民奋力抗灾救援的时候,无论是前方的灾后重建,还是后方的防患于未然,都需要把科学有效的防灾工作放在第一位。回想近些年来我们所遇到的一系列大灾,从非典疫情,到冰雪灾害,再到手足口病,都反映出我们在灾害预防方面的巨大欠缺。非典疫情从爆发到确定,事隔数月,手足口病也是在大爆发初期一无所知,事隔月余才被纳入法定传染病。这些疫情的发生,反映出我们在传染病控制、检验、认定、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个人防卫意识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补课”。在年初南方史无前例的冰雪灾害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科学抗灾标准和应急机制的缺失,比如很多高压塔没有足够的承重力而倒塌,很多供水管道没有足够的防冻能力而冻裂,机场由于除雪设备不足而不得不停止使用,融雪剂储备不足导致高速公路无法及时恢复通车等等。

我们的邻国日本其实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日本是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日本通过“地震检测网络化,抗震防灾法制化,抗震教育普及化,避难场所分散化”,在灾害监测、国民个人防灾意识和手段、建筑抗灾标准等方面进一步强化能力,有效降低了灾害给社会和国民带来的损害。

回头再看中国,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幅员辽阔,同样是个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而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大地震正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因此,相比较于其他地质结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我国科学防范地质灾害的工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同样,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情也同样要求我们把气象灾害、重大疫情的科学防灾问题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职责予以关注。

除了具体的实践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更多的人力、财力倾注在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领域,在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灾害学等学科以及防灾、减灾、救灾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显然投入不足,成果不够。走进任何一家书店,经济类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涉及政府应急管理、科学防灾、灾害演变、地质环境变迁分析,灾害社会影响等领域的书籍几乎凤毛麟角。在经济连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冷静下来,看一看这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整个社会发展的速度是否均衡,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增强科学防灾抗灾能力,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密切关联,也是政府部门和全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

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泪水无法让我们回到过去,但科学和理性可以帮助我们创造美好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底是磨出来的
后一篇:今天(诗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