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印象派——观《从巴比松到印象派》画展札记
标签:
印象派克拉克大展从巴比松到印象派莫奈雷诺阿 |
分类: 我爱文艺 |
对于绘画艺术的兴趣源于2006年去欧洲渡蜜月之前,为了能看懂欧洲那些博物馆的展品,我买了一些书来看,其中包括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和《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这两本大部头的书,我翻看了一下,但是由于时间有限而且书的输入性相对不强,所以对欧洲的绘画只是略知皮毛。
以这样的基础,我们去了佛罗伦萨汇集了众多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品的乌菲兹美术馆,观摩了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和《春》。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主要以希腊神话和宗教故事为绘画题材,由于缺乏这些知识,我们看得懵懵懂懂,只对这两幅画还有些印象。
接着,又去了卢浮宫,在那里买了一本介绍卢浮宫藏品的画册,因为那时的我除了知道《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看来达芬奇还是很深入人心的),其他的名画完全搞不清楚。卢浮宫之旅完全就是按图索骥,跟着书去找那些知名作品。看了不少好东西,但是真心不知道该如何欣赏。就以耶稣受难图来说吧,卢浮宫里有很多作品阐述这一主题,有的画得很唯美,有得画得很残忍,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诠释。
之后,又陆续去了很多次欧洲,再次参观过卢浮宫,参观过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和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虽然还是不懂绘画,但对于有些绘画我还是有着本能的喜爱。在梵高博物馆中,看到梵高的一幅为侄子出生绘制的作品——《盛开的杏树》,一见钟情,醉心于那天空的色彩、遒劲的枝蔓和盛开的杏花。有人说,喜欢艺术,一见钟情就好!我决定听从我的内心去感受艺术作品!
今年9月,上博策划了克拉克艺术馆藏19世纪法国绘画精品展——《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对很多绘画作品都有一见钟情的喜欢,又一次激发了我对绘画的兴趣。从微博上找到了顾爷这样的好老师,带着我从雷诺阿开始,走入他甜美的印象派画风;看莫奈的连作,感受光影的变幻;看梵高的色彩,感受他内心的疯狂;看德加的舞女,感受芭蕾舞的世界……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印象派,并如饥似渴地看BBC的纪录片去了解更多。BBC的纪录片制作精良,不仅教你如何欣赏绘画,还了解了很多绘画背后的有趣故事。
如今,有微信这样的好平台,看画展前在微信上把所有73幅画都仔细地了解了一遍。我在了解的同时,也带着西西一起看。西西最喜欢的三幅画分别是马奈的《瓶中的百叶蔷薇》、雷诺阿的《剧院包厢》以及德加的《教室中的舞者》。终于,我们来了,来到大师作品的面前,亲历绘画的力量。
73幅展品中基本囊括了19世纪法国当时艺坛上各门各派的珍品。这次展览分为三部分:巴比松派、印象派和学院派。
刚进入展厅,看到的是巴比松派笔下的乡村风光,掺杂在其中的则是印象派几位作家早起还未成熟的风景画。包括莫奈创作于1974年首届印象派集体画展数月间的《溪中鹅》,鹅群簇拥在画面的前景,莫奈独特的绘画方式让因鹅群游动而荡漾开来的波纹如此逼真,很有动感。
继续往前走,进入第二部分,印象派画家们的成熟作品,其中以雷诺阿偏多。可以看出,斯特林.克拉克当年的确很钟爱雷诺阿。雷诺阿是个甜美的画家,以画人物风俗画见长,是个连苹果与洋葱都能画出娇羞与少女风情的艺术家。此次展品中的《剧院包厢》就是表现两名女子在剧院中的风俗画,画面用色甜美,保持着雷诺阿的一贯风格。
马奈的《瓶中的百叶蔷薇》是他晚年的静物作品,瓶中水的折射清澈透亮,非常逼真。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副作品。
莫奈的《象鼻山峭壁》,创作于1885年,是莫奈围绕诺曼底海岸创作的约50幅作品之一。作品的主题是由芒刺般的峭壁和人尽皆知的弯拱构成的“阿瓦石门”。此时的莫奈的画风已经比较成熟,巩固了自己在法国风景画领域的地位。
在这部分印象派的画作中,很多作品中都有日本元素,包括日本的团扇、汇满日式绘画的屏风,说明日本浮世绘对印象派画家的影响。这是因为,印象派之前的艺术流派一般将画笔对着高端人群或者宗教题材,但是印象派希望画下生活中的人们和风景,日本浮世绘题材多样,其中就有很多对于普通人的描绘,因此深得印象派画家的喜爱。
第三部分是法国19世纪学院派画家们的作品。现在说起19世纪法国,第一想到的便是印象派,然后便是巴比松或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的作品。但是当时的法国百花齐放,以上做说的几个流派其实可以算“非主流”。这些当时“非主流“的前卫艺术流派的确对后市艺术家们的影响很深,但是当时法国学院派的技艺和审美已经达到了“画”之巅峰。学院派大拿,杰罗姆的《弄蛇人》,精致完美得让人沉迷。这不是一件真实场景的描述,画面也不过寻常大小,但它有种魔力,让我难以自拔地被吸入到那个浓郁到诡异的蓝色幻想世界中。
看过画展,最爱的还是印象派!我想,从印象派入门,我会慢慢走入绘画的世界。
在我的鼓励下,西西回家后画了一幅向马奈致敬的作品——《瓶中的花》。让五岁的西西在此刻与大师相接,于我是件挺好玩儿的事情,于她应该算是艺术启蒙吧!
前一篇:【长白山】悠然的度假区
后一篇:闲闲书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