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欢哥哥哥
欢哥哥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29
  • 关注人气: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和张若虚

(2009-05-11 18:35:24)
标签:

少儿

唐诗

教育

备课笔记

分类: 唐诗讲义草稿

今天,我们来讲两位在诗歌史上名头很响的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

先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至今射洪县还有条大街叫伯玉路)。他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家庭,不过并不是贵族。一般来说,富家子弟很少用功读书,但陈子昂并不这样。据《陈氏别传》记载,他“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入乡学,慨然立志,因谢绝宾客,专精数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家庭条件较好的可以考虑用这个例子教育小孩吧?)大约在二十一岁时,陈子昂离开家乡来到长安寻求出路,同时入国子监学习。《唐诗纪事》记载了一则故事,说的就是这时的陈子昂: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皆往,则酒肴皆具。置胡琴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这段记载并非见于正史,自然不可尽信,但从中可看出对陈子昂个性的描述,顺便为我们强化了记忆——陈子昂家的确很有钱!

这期间,陈子昂曾参加进士考试,但却未能中第。大约过了两年,他终于进士及第。这时恰逢高宗去世,朝廷决定将高宗灵柩西迁关中,陈子昂不顾自己身份低微,向朝廷提出异议。武后欣赏其才华,召见于金华殿,提拔他为麟台正字。武则天的赏识,更激发了陈子昂的热情,此后他屡次上书,说着说那的。不过这些建议被采纳的不多,得罪的人却不少。后任右拾遗,但却遭人诬陷而下狱。出狱后不久,他随建安王武攸宜(武则天的侄子)东征契丹,由于武攸宜无将略,致前锋大败。陈子昂一再进谏,并请为前驱,不料不仅意见未被采纳,武攸宜反将他由节度使参谋降为军曹,这使陈子昂十分苦闷,《登幽州台歌》即作于此时。

幽州:古州名,在现北京市一带。唐朝的时候不叫幽州,而是叫蓟(jì)州。趁这个机会,我们先大致说说古代的州,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一部分。

 

最早出现的是九州之说。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以后划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来又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变成了十二州)。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不管怎样,后人还是习惯用“九州”来泛指中国。许多诗句中都能见到这一称呼,比如宋代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等等。

 

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和张若虚

《尚书·禹贡》上记载的九州。这幅《禹贡九州图》是我国最古老的地图,大概制成于春秋战国或更早的时代

 

到了东汉,变成了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亦称州牧)一名,州下设郡(长官为太守)、县(长官为县令)。这十三州是:司隶、青州、幽州、徐州、冀州、荆州、扬州、茺州、豫州、凉州、益州、交州、并州。其中的司隶即京城之所在。到了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分凉州河西四郡设立雍州,于是变成了十四州。这一时期还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州中有“国”。这是因为皇帝将某郡分封给了王侯,此封地被称为“国”,而协助王侯管理这些“国”的长官称为“相”。如《三国演义》中的北海相孔融、济北相鲍信便是这种情况。这些知识对阅读《三国演义》很有帮助。

至于到了唐朝,州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国有300多个州,显然此州非彼州也,这时的州只相当于汉时的郡了。

 

继续回到《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注意。“燕”作为国(地)名应读yān。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招纳贤才,修建此台(估计也就一土堆),将黄金置于其上,等待贤才来取,因而得名黄金台。这建议是燕昭王的老师郭隗提出的,而他就是捧走黄金的第一人——这真是一个好主意、好买卖!据说此招一出,人才纷至沓来,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将领乐毅。从此燕国就慢慢强盛起来了。关于这段佳话,《史记·燕召公世家》上就有记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济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大诗人李白也写过一首《古风》:“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鹤举,千里独裴回。”看,李白也眼红了。

知道了这个典故,结合陈子昂当时的处境,我们就容易理解他为什么会如此感慨了。古人尚且重人才,为何我就不得志?于是“独怆然而涕下”了。不过要注意,在这首诗里他并没有发出什么具体的感慨,他的感慨在哪里呢?

据卢藏用的《陈氏别传》记载,这首诗是在作《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并序》后,“乃泫然流涕而歌此诗”。诗序云:“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览燕之旧都,其城池霸业,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言志,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这七首诗为:《轩辕台》、《燕昭王》、《乐生》、《燕太子》、《田光先生》、《邹衍》、《郭隗》。七首诗写完了陈子昂仍然觉得意犹未尽,才又流着眼泪唱出了这《登幽州台歌》。

所以,要很好地理解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除了要知道黄金台的故事,还要了解他在此前的经历,还有这写在前面的七首诗。有点麻烦吧?这七首诗我们就不讲了,仅把其中的一首录在这儿,作为参考。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昭王》:

“南登碣石坂,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东征归来后,不得志的陈子昂因父亲老病而辞官回乡,但更倒霉的的事儿还在后头呢。他被老家的县令段简诬陷而投入大狱,最终含冤死在狱中。至于段简为何要诬陷陈子昂,一种说法是说段为了得到他家的钱财——前面我们就强调了,他家的确很有钱;另一种说法是,武氏集团的梁王武三思(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子)对陈子昂指斥自己的言辞怀恨在心,遂指使段简将其害死。

陈子昂人称复古诗人,这指的是他的诗继承了汉魏古风,扫除了萎靡的时风,为唐代五言古诗树立了典范,成为开创者、先驱者。所以,你可以说他复古,也可以说他是在创新。如同后来韩愈的古文运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都是以复古为口号,实质上是对当时毫无生气的文化的革命,其效果都是开创性的,产生了新的风格、新的文化。而且,陈子昂当年多次上书所写的那些奏文,受到了后代史家的高度评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多次引用。后人称陈子昂为文坛上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可见其作用之大、影响之广。(大诗人杜甫就写了好几首怀念陈子昂的诗。)

陈子昂的诗歌今存共一百二十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感遇》38首(有人评价写得出这些诗的必是“文宗”),还有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居士藏用》七首。要想深刻理解他的思想、他的作品风格,38首《感遇》诗是不得不看的。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里专门用了三讲的篇幅介绍这些《感遇》诗,想进一步学习的朋友可以参看。

 

接下来简要说说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其诗作大部失传,《全唐诗》仅存2首,其中一首就是脍炙人口的名作《春江花月夜》,后人对之有“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之美誉。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有说陈后主的,也有说隋炀帝的。但张若虚一出手,这乐府旧题就如同枯枝发新芽,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成了千古绝唱。于是《春江花月夜》的“知识产权”从此就归张若虚了。

闻一多先生评价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先生才华横溢,对诗词很有研究,但他的评语对我们而言只说明两点:一、他是这样认为的;二、有人给过这样的评价,仅此而已。至于读者您是不是有这个体会,那就不一定了——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嘛。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用清新优美的语言,营造了一种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意境,这在初唐诗人的作品中是极少见到的。这样说吧,陈子昂的复古诗犹如给唐诗植入了刚健、苍凉的风骨,而张若虚则在清丽的辞句和创造优美的意境方面,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经验。陈子昂加张若虚,刚柔相济,初唐诗歌就走向了它的顶点,盛唐诗歌的那种既有风骨之健又具有情韵之美的新的风貌就要出现了。可以说盛唐最美的诗歌正是二者的结合。

对于少儿读者来说,这首诗只要记住开头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行了,因为毕竟太长了。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首诗,上网一搜就能搜到许多赏析文章,在这儿我们就不提了。

 

两位诗人就这么大致说好了。还有点篇幅,我们来预习一下后一讲的主角:张说。

问题是:张说的“说”字该读什么音?

查查字典,一般来说,“说”字有以下几种读法:

1、shuō,这不用说了吧?

2、shuì,说服、劝说的意思。如游说、说客、说辞、说谏等。有趣的是,台湾国语对这一读音似乎情有独钟,连“说(shuō)服”也读成“shuì服”——想想也有道理。

3、yuè,同“悦”。

4、tuō,同“脱”。

查了好几种不同的资料,都是一个说法:读yuè。这是不是有道理呢?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把突破口放在古人名和字的联系上。

 

古时候,小孩生下3个月由父亲取名,男子在20岁时(弱冠)结发行成年礼,这时还要取字。女子则是在15岁时结发行笄礼。笄,读音同“机”,是指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行笄礼,即女子的成年礼,盘发插笄的年龄到了,可以嫁人了,此时也要取字。(《礼记·曲礼上》:“女子待嫁,笄而字。”)不是有个成语叫“待字闺中”吗?就是说年龄未到行笄礼的15岁,自然也未取字、尚未嫁人啦。

古人取名用单字的多,取字则用双字居多,而且这名、字都是有关联的,字大多是对名的解释,或同义词、近义词,也有用反义词的。如果我们现在看去觉得似乎没有关联,那大多也是因为一些字词的语义发生了变迁的缘故。且字有人还取好几个,那多取的就叫“号”、“别号”,号多于两个字很常见。

举几个例子。比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人常称之为苏东坡,即出自其号。那“轼”和“子瞻”有什么关系呢?首先,“子”是古代对男人的尊称、美称,许多人取名字都用到这个“子”字(如子由、子路、子美等。还有伯、孟、仲、叔、季等表示排行大小的字也很常用);而“轼”,指的是古代马车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瞻”,向前望或向上望的意思。靠着扶手干嘛?向前望呗。

再比如曹操,字孟德,德操德操,道德操守也。(记得小时候发成绩报告单,上面有一栏就叫“品德操行”,那可是评三好学生的要紧项目,我等淘气包就怕老师用这个分数来对付我们。)“孟德”的“孟”字好解,家中排行老大也。其实曹操这名与字的关联,《三国演义》里就有个人为他作了很好的解释。还记得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庞统的那位水镜先生吗?他叫司马徽,字就叫德操。(徽,善也,表示美好、善良,水镜先生名与字的关联度也很高吧?)

好,明白了这一常识,我们再回头来看看张说是怎么一回事。

 

张说,字道济,一字说之。“道济”一词应出自《周易》里的“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意为智慧遍及万物(什么都明白、了解了)从而就能帮助百姓、治理天下了。那么,这个“说”是作“喜悦”解适合呢、还是作“游说”解适合?你学到本事了,准备道济天下,但你总得游说帝王,让他同意你的意见、让你去实施对吧?所以我觉得,张说的“说”字有可能读作shuì,作游说、说谏解释。但还是不能排除作“喜悦”解的可能。

幸好,张说的另一个字“说之”对这一问题提供了进一步的解释。我们来看看另一个“说之”——宋朝有位名学者叫晁说之,字以道。看来,“说”和“道”一定有什么联系。对了,“说之以道”——这可是孔子教的!孔夫子说: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 ·子路》)

大意:君子比较容易相处,但难于取悦,尤其是不通过正当手段去取悦于他,更令他不悦,但他用人时还是会量才录用的;小人难以伺候,但要想取悦于他很容易,用点不正当手段就能做到,但轮到他用人的时候,照样会百般挑剔、求全责备。

 

查遍所有找得到的资料,都表明这里的“说”作“悦”解,包括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和学贯中西的辜鸿铭两人的英文解释。比如辜鸿铭的解释是:

 

Confucius remarked, ‘A wise and good man is easy to serve, but difficult to please. If you go beyond your duty to please him, he will not be pleased. But in his employment of men, he always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ir capacity. A fool, on the other hand, is easy to please, but difficult to serve. If you go beyond your duty to please him, he will be pleased. But in his employment of men, he expects them to be able to do everything.’

 

看来就这样了,在没有人对孔子的这一段话作出另外的解释之前,“说之以道”的“说”通“悦”已是定论了。那么,张说的“说”自然应作“悦”解,please(cause to feel happy and satisfied)的意思。读yuè是有道理的。

知周万物、道济天下,这应该就是张说的期望或志向吧。后来张说的确不负众望,官至宰相,并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顺便说一句,这里的“知”同“智”。我高中时的一位好友后来大学读的是南京航空学院,现已改名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它的校训就是“智周万物、道济天下”。——对了,现任教育部长叫周济,说不定“周济”二字也蕴含了这个意思呢。

 

 

附录:好好先生司马德操

 

成语“好好先生”的解释:一团和气、与人无争、不问是非曲直、只求相安无事的人。指没有原则的人(使用时多含贬义)。近义词:明哲保身。

这个成语就来自于我们上面提到的水镜先生司马德操。《世说新语》中提到司马德操,其注解引《司马徽别传》载:司马徽称一切东西皆“佳”,故有“好好先生”之号。(《世说新语》系南朝宋人刘义庆撰,梁人刘孝标为其加注。)

我们来看看《司马徽别传》是怎么说的。

 

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有人伦鉴识,居荆州,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谈议。时人有以人物问徽者,初不辩其高下,每辄言佳。其妇谏曰:“人质所疑,君宜辩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复佳。”其婉约逊遁如此。

常有人认徽猪者,便推与之。后得其猪,叩头来还,徽又厚辞谢之。

刘表子琮往候徽,遣问,在,不会。徽自锄园。琮左右问:“司马君在耶?”徽曰:“我是也。”琮左右见徽丑陋,骂曰:“死庸。将军诸郎欲求见司马君,汝何家田奴,而自称是耶!”徽归刈头著帻出见琮。左右见徽故是向老翁,恐,向琮道之。琮起叩头,辞谢徽。徽谓曰:“卿真不可然,吾甚羞之。此自锄园,唯卿知之耳。”

有人临蚕求簇箔者,徽自弃其蚕而与之。或曰:“凡人损己以赡人者,谓彼急我缓也,今彼此正急,何为与人?”徽曰:“人未常求己,求之不与,将惭。何可以财物令人惭者。”

人谓刘表曰:“司马德操,奇士也,但未遇耳。”表后见之曰:“世间人为妄语,此只小书生耳,其智而能愚者皆类。”

荆州破,为曹操所得。操欲大用,惜其病死。

 

这一《司马徽别传》的文本来自于网络,不敢保证其文字的准确性。起码,我觉得这一段的句读有问题:

刘表子琮往候徽,遣问,在,不会。徽自锄园。琮左右问:“司马君在耶?”

应改为这样:

刘表子琮往候徽,遣问在不。会徽自锄园,琮左右问:“司马君在耶?”

“不”,通“否”;“会”,恰巧、正好的意思。刘琮派手下去问先生在不在,恰好司马徽自己在菜园锄地……这样才通顺、合理。

这司马先生当真有趣:别人错把他家的猪当作自家的,司马徽二话不说便拱手相送;别人为了养蚕向他借家伙,他干脆把自己养的蚕给扔了而将东西借出,只因怕别人难堪。真是个可爱的好好先生!

明代著名的小说家冯梦龙写的笔记小说《古今谭概》(后来再版时更名为《古今笑》),其中有一节说到司马徽:

 

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今人称“好好先生”,本此。

 

这个说法也太夸张了一点:“有人自陈子死”(自陈,自己说),司马德操还说“大好”?不被人揍扁才怪呢!——估计这故事的底本也是《司马徽别传》,小说家演绎了一下而已。反正书名就叫《古今笑》嘛,开开玩笑没事儿。

 

在网络上搜到一篇文章,题为《司马德操与罗斯福》(作者留白),此文提到林语堂先生的《幽默人生》中有一篇《笑话得很》,说了一则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佚事:

 

罗斯福总统是大政治家,也是大政客。某个星期一,有客去见他,赞成某项处置办法。罗斯福说:“you are right(你说的不错)。”星期二,又有一客去见他,所说的话,意思完全相反,罗斯福也口口声声说:“你说的不错。”星期三晚,他的太太Eleanor跟他谈起来说:“第一位客人赞成,你说‘你说的不错’。第二位客人完全相反,你也说‘你说的不错’。”罗斯福说:“太太,你说的不错。”

 

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和张若虚

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Eleanor Roosevelt with their 13 grandchildren in Washington D.C (1945)。不知罗斯福总统有没有把“you are right”的技巧传给他的这13个孙辈

 

妙哉!敢情罗斯福总统是水镜先生的嫡传弟子?

我本想用google 搜出这个故事的英文版,可惜未能如愿。估计这可能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编出来的不含恶意的笑话而已,也有可能是林语堂先生自个儿编的——先生本来就是个很幽默的人。对了,据说第一个将夷人的Humor译为“幽默”的,就是林语堂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