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备课笔记古诗词王绩少儿唐诗 |
分类: 唐诗讲义草稿 |
前面我们提到过,初唐时期宫廷诗占据了统治地位,诗坛上到处是“靡靡之音”。但却有一位独立于这种风气之外,浑身带着山野泥土气息的诗人,这就是王绩。
一般的唐诗选本,要么选虞世南作为开篇,要么就是选王绩。许多文学史家都倾向于把王绩列为最早的唐代诗人,也许是考虑到虞世南大半辈子生活在隋朝吧。现在,我们就来讲讲王绩。
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出身于一个日趋没落的高门望族,隋末大儒王通是他哥哥。王绩一方面他渴望建功立业,为国家出力;另一方面,又喜爱简放自由,不愿忍受官场的约束,因此常以陶渊明自比,生活上、写作上都在向他学习。他的诗与宫体诗截然不同,经常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写得朴素自然、情真意切。《野望》是他的代表作品:
2008年11月下旬,我们一帮朋友到江西婺源游玩,当我居高临下远望小村庄石城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确,深秋的山村,满山枫叶,落日的余晖中农夫赶着耕牛回村子(这个年代南方当然没有“猎马”啦),完全是王绩描绘的画面。
婺源石城,不过这是黎明时的景色吧?图片来自于网络
东皋,应该指的是诗人隐居的地方。诗人在故乡隐居期间写的诗中常出现这个名称,如《秋夜喜遇王处士》:“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莺飞。”这东皋,到底是指哪里呢?
有些注解明确说东皋是“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山西有无东皋?不清楚,反正我没找到,估计是没有。按字面意思,“皋”乃水边的高地,那“东皋”即河东边的高地。施蛰存先生的著作《唐诗百话》中也只是说:“这首诗是作者在故乡北山下东皋上傍晚眺望时有感而作。东皋,即东边的高原。”这个解释就是正解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王绩的故乡是不是这样的。关于这点,史书上并无详细记载,不过没关系,他哥王通名气更大,记载的史料也多些。王通(584——617),字仲淹(范仲淹取这名字纯属巧合?),隋末大儒,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祖父。他隐居于故乡讲学,门下弟子云集,死后弟子私谥为“文中子”。他的弟子薛收(隋代诗人中的顶尖高手薛道衡之子)写过一篇《隋故徵君文中子碣铭》,其中有王通“终于万春乡甘泽里第”的记载。汾水在当时的龙门县南、万春乡北注入黄河,故此地古称河汾。万春乡位于汾水东南岸,看来王绩称之为东皋确实有道理。
那在王绩心中,东皋确切就是这个意思吗?
别忘了,王绩最崇拜的人是陶渊明,处处向他学习(包括他写《五斗先生传》、生前自己写好墓志铭等,都是模仿陶渊明的做法)。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辞》中有一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东皋!这不会是巧合吧?
所以我觉得,王绩所用的“东皋”一词是出自陶渊明的,或者说和陶渊明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实际上这个词也不是陶渊明的创造,向前搜索,我们可以找到:
潘岳的《秋兴赋》云:“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
《晋书阮籍传》记载:“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余税”;
阮籍的诗作《咏怀》其三十四中有“愿耕东皋阳,谁与守其真”之句。
潘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就是人们常说的“才比子建,貌若潘安”里说的潘安;阮籍(210~263),是三国时魏国的名士,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无疑,阮籍更早地使用了这个词,而且潘岳差不多是“抄袭”了。
好了,竞赛结束,“东皋”一词的知识产权暂时归阮籍所有。
剩下还有一个问题:含义呢?
对于《秋兴赋》中的“耕东皋之沃壤兮”一句,李善(唐高宗时扬州人)注曰:“水田曰皋,东者取其春意”。这个注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说“东皋”不是实指,泛指农田也。只是北方有没有水田,我不清楚,如果没有的话,李善这个江淮人士作的注是有问题的。
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东皋,即指农田,但后人使用大多是借用阮籍的典故,表达了一种对隐居生活的赞赏和向往之情。这个典故在王绩之前用的人还很少,但在这以后——在王通、王绩这两位“大家”的“推广”之下,在后人的诗文中“东皋”确实成了一个很常用的词。不信你看:
王维的《送友人归山歌二首》中“忽山西兮夕阳,见东皋兮远村”、《宿郑州》中的“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归辋川作》中的“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李白的《赠崔秋浦三首》中有“东皋春事起,种黍早归田”,刘长卿的《双峰下哭故人李宥》中有“惆怅东皋却归去,人间无处更相逢”等等。仅在《全唐诗》中就找得到约三十处,真可谓“东皋”泛滥。明末有个僧人干脆就叫东皋,明亡后隐居杭州永福寺,再后来隐居“隐”到了日本,流传下了《东皋琴谱》造福扶桑——那儿倒真是“东皋”!
不仅“东皋”如此,王通在故乡讲学所在的白牛溪又名东溪(还被称作青溪、王孔子溪),因王氏兄弟二人俱为著名的隐逸之人、世所钦仰的儒者与诗人,所以后代诗人多喜用“东溪”一词来代指故里或隐居地——也许他呆的地方正好有条小溪,至于是东是西那就管不了那么多了。这里也举几个例子:
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中“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题东溪公幽居》中“杜陵贤人清且瘦,东溪卜筑岁将淹”,岑参有“安得还旧山,东溪垂钓纶”、“主人东溪老,两耳生长毫”的诗句,刘长卿也写过“已闻开阁待,谁许卧东溪”等等,数不胜数。后世更有多位知名文人以“东溪”为号、以“东溪”给自己的著作命名,像《东溪集》、《东溪稿》、《东溪日谈录》、《东溪草堂词》等,你哪里分得清是哪个“东溪”写的!
所以我认为,“东皋”、“东溪”,还有陶渊明诗中的“东篱”、“南山”这些词,自阮籍、陶渊明、王通王绩一路下来,其含义已逐渐定型,皆为虚指,没有实指地名的意思,理解成作者所在之处就可以了——翻译成“我那疙瘩”如何?而且这些词都贴上了个标签,告诉我们:作者也向往前辈高人那种自由飘逸的隐居生活——当然他也可能只是说说而已,您可千万别太当真!
好了,我们继续谈王绩的《野望》。
薄暮,日将落之时。徙倚:指徘徊、彷徨。作者在故乡傍晚时分眺望远方,这时,心里头来了点想法,觉得转来转去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是真的没有可以依靠的地方,还是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人呢?也许说的是在官场“徙倚”多年,到头来却没有归宿吧?接着看下去,作者却不说了,跳到了对景色的描写:“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寥寥几笔,画出了一幅秋日晚归图。我们把“这幅画”抽出来,放在后面作为诗的背景,在这幅美丽的山水画的衬托下来读余下的诗句: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才是这首诗的主体,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或情感什么的都在这儿。而抽出的部分,确确实实只是一幅背景画,只起到烘托、映衬的作用。秋色肃杀、夕阳西下,就是背景画给出的这首诗的基调。我们继续看诗的主体部分。
能依靠谁呢?周围都是不认识的,没得靠,看来只好“登东皋以舒啸”(长歌),想想“采薇”的那两个古人了。薇,一种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采薇,采野菜也。这里是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
伯夷和叔齐是殷商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国君十分喜爱叔齐,想让他继承王位。在他临终时,留下遗命,指定叔齐即位。叔齐却不答应,认为必须遵守规则、先来后到,坚持要大哥伯夷即位。伯夷也是一个认死理的人,认为不能违背父亲的遗愿,于是离家出走,逃避王位。叔齐见大哥跑了,自个儿还是不当国王,干脆也追随伯夷去了——瞧这俩兄弟闹的!国人只得拥立孤竹国国君的次子为君——他倒是捡了个大便宜!
叔齐找到伯夷之后,两人决定去投奔周文王。等他俩来到周时,周文王恰好死了,周武王用车载着周文王的灵位去讨伐商纣王。兄弟俩立即扯住武王的马缰绳劝阻说:“父亲死去后你不安葬却大动干戈,能说是孝吗?身为商纣的大臣而兴兵弑君,能说是仁吗?”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的将士提起刀剑就想杀了他俩。姜太公连忙制止,把他俩扶开了。周武王消灭纣王之后,建立了周王朝,天下诸侯和百姓也都承认周武王的天子地位,但伯夷和叔齐却不肯承认,决定隐居首阳山(在山西)做殷商的遗民,坚决不当周朝的子民,并决定“不食周粟”——不吃周朝的粮食。那用什么来填饱肚子呢?只好采薇充饥了。秋风四起,野菜越来越少,兄弟二人渐渐瘦成了皮包骨。想到尧舜盛世已一去不复返,自己不愿同流合污,但又走投无路,兄弟二人不禁十分惆怅,于是唱起“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结果兄弟二人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上了。
王绩生活在隋末唐初,当时对他的生活冲击最大的事莫过于隋朝灭亡了。倒不是说他对隋朝多么留恋,也不能说他多么想升官发财,毕竟没有饭碗是普通人最紧迫、最烦人的事。而他一个读书人,在那年代除了做官另外还有什么出路呢?所以他此时的处境与伯夷、叔齐非常类似,都面临着困难的选择。“徙倚欲何依”是很正常的想法,否则只有真地靠“采薇”度日了。
生活,毕竟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王绩在隋代时曾任秘书省正字、扬州六合县丞,初唐时,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职待诏门下省。他嗜酒如命,听说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便自求任太乐丞,后来因焦氏夫妇相继去世,不再有人提供他好酒了,竟弃官而去了,最终还是走上了“长歌怀采薇”的隐居之路。
最后,提一提律诗的四联。通常律诗有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所以共有四联。这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就好比人体,先是头(首联),然后是下巴(颔联),再是头颈(颈联),最后是全诗的结尾(尾联)。如果是八句以上的排律,则颈联和尾联之间的部分可以称为腹联,但这些名词唐朝时还没有,都是宋元以后叫出来的。
一般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两句词性一致,句法结构相同,这样的形式称为“对仗”或“对偶”。如“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还有“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都是“对联”。而上、下二句不对的,如“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还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都称为“散联”。
注意这只是“一般规定”,在以后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诗作却不是在颔联和颈联对仗,有时变成首联或尾联对仗而“必须对仗”的颔联和颈联却没有对,说明这并不是绝对不行的事情。等遇到的时候我们留心一下。
在这首《野望》里,我们看到它的颔联和颈联都是写景的,这种情况在初、盛唐很是常见。但到了晚唐,诗歌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讲究了,诗人作律诗,就很忌讳颔联和颈联平列,他们主张要一联写景,一联抒情——或先写景后抒情,或先抒情后写景,反正就是别都是写景的或都是抒情的。比如下面这个例子(李商隐的《风雨》):
这一点,唐朝早期的诗人还没有意识到,没有达到这一高度,我们在读后面的诗歌作品时可以注意一下这一点。
小结:
1、“东皋”、“东溪”、“东篱”、“南山”这些词的含义;
2、律诗的四联及对仗;
3、联想学习——
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