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最好不要融券融券(兼谈两融的利与弊)
(2013-04-27 11:05:39)
标签:
股票 |
分类: 经济管理 |
一、股市和个股的涨跌很难准确预测
个股的股价,受成百上千种因素的影响。以中国国航为例,油价上涨将增加成本;燃油附加费又增加收入;不少飞机以大量的美元贷款买入,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将增加其汇兑收益;原CEO李家祥有卓著的经营领导能力,孔栋接任后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曾力争控股东航,市场份额扩大的预期导致股价暴涨;经济形势的好坏导致上座率的升降;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的建成构成利好;四川地震对其重要运营基地成都机场带来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哪个能准确预测?2008年国际油价暴跌,将大幅减少燃油成本,本是利好。但有多少人想到油价暴跌导致国航燃油期货合约巨亏呢?2009年油价大涨后,这些亏损又基本全部挽回,给人予惊喜。北京奥运会本是利好,有多少人想到安保需要导致国际航线上座率不如预期呢?
个人有11年A股、3年港股的投资经验,却越来越感觉到股价难测。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认为:“一个投资组合中10只股票有6只股票能够赚钱的话就会产生十分令人满意的投资业绩了”。投资大师巴鲁克说:“如果投机家有50%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他就是很幸运了。如他意识到错误并及时止损的话,即使只有30%-40%的选择是正确的,也有机会给自己创造足够的财富。”
即使准确预测了股价的涨跌,但时间不对,对参与融资融券的人可能与是场灾难。《对冲基金风云录》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案例:对冲基金经理乔克在20多美元/股时就开始持续做空某只背负巨额债务、亏损累累的经营赌场的股票。该股票后来真的跌至5元/股,乔克的基金却亏损上亿美元。因该股大涨到了90美元/股。更有戏剧性的是,乔克被迫平仓后,该股才开始持续下跌。
只要有赚钱的能力,股市中的钱是赚不完的。可是如果贸然在股市中赌博式杠杆操作,就是世界首富的财富,也会像火炉边上的干冰那样快速蒸发殆尽。去年A股大涨80%,仍只有三成投资者盈利。打算融资买股票的人,应自省一下:投资股票以来是否盈利?是否跑赢了大盘?如果亏多盈少,融资只能亏得更多。股市中盈利数十次100%,亏损一次100%就能化为乌有。不少投资大师都是宁可不赚钱,也不能冒亏损的风险。投资股票有两个前提:一是用长期不用的闲钱投资;二是只冒可承担的风险。所以,与一些妄图在股市中很快暴富的散户不同,成熟的投资者永远不会满仓。融资买股票就将风险放大,不仅可能导致亏损放大,还会影响投资的心态。德国投资大师科斯托拉尼1955年曾在美国融资买入股票,结果因当时的总统艾森豪威尔心脏病发作而大跌。其实这与公司的经营业绩无关,但因券商保证金的压力,只能亏损出局。而他1962年在法国的投资,在法国在非洲殖民地的军队的兵变导致股市大跌时,他处之泰然,因为并未融资。没几天兵变结束,股市重新上涨。未来一些好公司的股票必然大幅上涨,如当年的苏宁电器、贵州茅台那样。但投资股票的人天然缺乏买入房产的投资者的那种耐心。但如融资买入股票,高风险的压力之下,投资者的耐心会更差,往往稍有盈利就会抛出。融资放大的收益得不偿失。
散户和基金经理比起来,就像是驾龄不足一年的人与开车20年的老司机相比。所以,如看好A股市场,也未必要融资买入个股,可以考虑买进有杠杆效应的创新型封闭基金。如同庆B(代码150007)。根据基金合同,基金按2:3的比例分为A和B,A三年获得16.8%的固定收益,其余证券投资收益归B。相当于B向A以年利率5.6%的成本融资买股票。这与融资买股票同样是杠杆操作。同庆B还有折价交易的优点,投资者以约8折的价格就可买到。
三、辩证看待融券业务的对冲功能
融券确实有对冲的功能。持有股票时如担忧短期下跌,可融券并卖出。这样股票下跌时,虽然账户市值减少,但通过融券卖出赚的钱得到弥补。但这样的对冲,在股票上涨的情况下,又面临融券导致的亏损。并且无论股票涨跌,投资者都要付出融券的费用。个人认为,与其融券对冲,不如减仓。江恩的24条操作原则中有两条可参考:1.看不准行情的时候就退出;2.永不对冲。(以上转贴)
此外还有一个风险,那就是:行情好时融不到资,想做空时融不到券。
(可以替代融资融券的另一个选择,就是操作未来将要出现的汇添富基金上报的杠杆型基金包括沪深300反向1倍杠杆ETF、沪深300正向2倍杠杆ETF和沪深300反向2倍杠杆ETF。另据媒体报道,易方达基金也在准备类似产品。运用自己的钱操作杠杆EFT和融资融券的效果是一样的。)
(不过,对散户来说,不管是融资融券,还是操作杠杆EFT,两者性质、效果类似,有极大的爆仓风险,最好还是避开为好。如果非要操作,建议控制在资金的10-20%之间,这样,即使大跌,你也有机会翻身。)
巴菲特、彼得.林奇都反对融券融券或使用杠杆。尤其是融券容易与大趋势相逆,最容易亏钱。我赞同他们的意见。
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都是拒绝衍生品的,巴菲特说衍生品的作用不亚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虽然后来巴菲特也买了衍生品,但那是个必赢的衍生品啊。以下为详细内容:
在刚刚发布的年度《致投资者信》中,巴菲特就投资者关注的衍生品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他承认,伯克希尔目前确实持有251份衍生产品合约,风险敞口371亿美元。
巴菲特也承认衍生产品十分危险,并列举了大量关于衍生产品的风险。但他很负责地告诉投资者,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十分理性,并仔细衡量了风险和收益。衍生产品的风险一方面来自高杠杆;另一方面来自基础产品,如果基础产品健康,则承受风险有限。
伯克希尔所持的衍生产品合约中大部分是股指认沽期权合约,这些合约主要是基于全球四大股票市场的指数,衍生品的行权日大多在2019~2028年,即大多数合约存续期都有10~20年,在行权日之前合约的对手方不能提前行权。
现在伯克希尔的损失,也仅是按合约的市场公允价值计算的账面损失,而不是实际损失。
巴菲特提出的一个假定条件是,如果上述四大指数平均跌25%,在2019年~2028年,伯克希尔需支付90亿美元,但49亿美元的(出售认沽期权合约)权利金及这笔权利金10~20年的投资收益足以弥补这笔赔付支出。假如49亿美元,投资15年,按年回报率10%计,总收益为205亿美元,这是这笔保险生意的盈亏平衡点。
同时这意味着,这些衍生产品合同项下的标的物——全球四大指数,在合约到期日10~20年后,跌幅超过50%(比行权指数低50%),才有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财务损失。但这种极端情况的可能性极低。
巴菲特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假定卖出一份100年期,基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认沽合约,合约价值10亿美元,行权价格为903点(2008年12月31日收市价),依据期权定价公式计算的合约期权金为250万美元。假定在未来的100年后,指数跌50%(这一概率远低于1%),合约在行权日(2018年12月31日),合约出售方需支付买入方500万美元。其公式是:10亿美元* 1% * 50% = 0.05亿美元。
即这张认沽期权合约的出售方承担的最大风险是赔付500万美元,但合约出售方之前已经收取了250万美元的期权金,实际可能损失只有250万美元。如果把前期收到的期权金当作一项100年期的长期贷款看,则年利率只有0.7%!如果有100年期、年利率只有0.7%的钱借,有谁会担心风险?这样的贷款条件又去哪里找?
参考巴菲特过去44年的年均复式回报率高达20%投资绩效,可以看到这批衍生产品合约风险十分有限,而收益潜力巨大。当合约到期时,如果相关指数高于合约行权价,则意味着49亿美金和其产生的投资收益可袋袋平安!即使出现极端情况,只要跌幅不超过50%,巴菲特都还是有所斩获。这些衍生产品合约更像是一份保险合同,甚或长期贷款合同。
在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保险公司占了相当的比重。巴菲特对保险行业情有独钟,也深得保险经营之道。
早在2003年,股神巴菲特与金融期货创始人梅拉梅德曾就衍生品的作用进行过一场著名的论战。巴菲特在给股东的一封信中对衍生品进行了评论——“衍生品创造了一个连锁反应的风险,这种风险和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将其很多业务转给其他公司的风险类似。…大量的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已经集中到了相对少的衍生品交易者手中,这些公司相互之间进行了大量的交易。其中一家发生问题可以很快影响到另一家。…在我们看来,衍生品是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但是巴菲特从来没有离开过衍生产品市场。有时为了实施某种投资策略他也会进行大规模的衍生品交易。巴菲特的行为是否自相矛盾?
事实上,巴菲特之所以对衍生品市场口诛笔伐,其实是源于对某些极端复杂的场外衍生品的担忧。这些复杂的产品既缺乏市场流动性,也没有一个适当的模型对其公允价值进行评估,且存续期长,市场风险就有可能积聚,并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可能会突然爆发。
在论战中,梅拉梅德指出:“公平起见,我必须强调,忧心忡忡的沃伦?巴菲特很可能没有将场外衍生品和在集中化交易所挂牌的期货合约区别开来。清算所的中立性、多边清算和清算体系为每一笔交易提供了中央担保,并且消除了对手方信用风险;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一日两次的逐日盯市原则使欠债无法累积;每日的保证金要求;关于充分信息披露的标准、交易透明度、审计跟踪措施以及金融稽核程序以及监管机制——这正是多数场外市场所缺乏的。这些程序和机制是一种奇迹,是人类思想和经验经年累月产生出来的结晶——也是它们无违约事件这一成功战绩的根本原因。我相信,沃伦?巴菲特会同意上述区别的。”
现在看来,巴菲特与梅拉梅德两个人都作出了正确的预言,巴菲特所担心的和梅拉梅德所坚持的都实现了——场外衍生品的确引发了系统性风险,而股指期货等场内金融衍生品不仅没有对此次危机雪上加霜,反而在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稳定市场等方面继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为衍生品,场内与场外的表现何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