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之《论语》——有马者借人乘之
(2022-04-05 10:37:01)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 |
分类: 说论语 |
从今天开始,不定期选取三大经典的内容来讲解,同时批判各路大师。特别提一句,历史上解读《孙子兵法》首推曹操,可实际上曹操就是个典型的伪军事家。
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点题,你没弄懂的或者你认为自己超级懂的内容都欢迎。暂时不接《道德经》的内容。
今天先上一篇《论语》的内容。
15.26
【译文(杨伯峻)】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这一章真的很难,体现在大师们的译文都有些不知所云。
以上的译文是杨伯峻的,也是迄今为止最合理的译文。
按照杨伯峻的注释,古代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这叫做阙文。
那么,其他大师的译文是怎样的呢?
钱穆:我犹看到官文书上有空阙的字,又有有马的借人乘用,现在这些都没有了。
南怀瑾:孔子说从残缺的史料中“有马者,借人乘之。”可见古代社会,彼此之间的互助精神非常好。
李零:这种“阙文”留下来,是让后来者补正。就像自己有马,借给别人骑。
傅佩荣:我还能看到史书里存疑的地方,就像有马的人自己不骑借给别人骑一样。现在看不到这种情形了!
由大师们的译文,我们看不到逻辑在哪里,看不到前后句的关联在哪里,不知道孔子到底想要说什么。
到这里,不禁想起来前面“山梁雌雉”那一章。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解读呢?
首先要说的是,李零和傅佩荣犯了低级错误,因为春秋之前的人们是不骑马的,所以也不会借给别人骑。
看上去,这是一个小小的不经意的错误,但是事情的突破口恰恰就在这里。
自己有马,为什么不用?因为没车。
把马借给别人干什么?别人有车。
所以,把马“借人乘之”,就是把马借给别人,别人套上车,然后乘之。
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我没有的,你可能有;你没有的,我正好有。凑到一块,就齐活了。
古代的阙文,是史官弄不懂的地方留下的空白,留下空白干什么?给懂的人来补正的。我不懂的留给你,你正好懂,补上,齐活了。
这就是前后两句话的关联了,后者用来说明前者。
孔子主张多闻阙疑,自己不懂的地方不要强行解释或者糊弄别人,留下来给懂的人去解决。
在这里,孔子感慨说“今亡矣夫!”意思是现在的人常常不懂装懂,宁可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也要把自己打扮成无所不知的大师。
不多说了。
所以,正确的译文如下。
【译文】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所留下的阙文,这样的做法就像我有马而别人有车,我借给别人凑成一乘车一样。这种精神,今天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