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我们上学的时候通常称他为“迅哥儿”。之所以这样叫,不是轻视他,相反,觉得他很亲切。迅哥儿当然是个人物,但是也不是个什么大人物,其实跟我们一样,靠码字儿过日子。
迅哥儿的文章是没得说的,很犀利很有怒感。前段时间到绍兴周家看过,诺大的一个庄园,想来当年破落之前是多么的滋润。可惜后来破落了,于是生活变得艰难,性格变得愤世嫉俗,就不足为奇了。
迅哥儿是个有正义感的人,加上文字的犀利,再加上海龟的背景,他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很流行了。到了1949年之后,就更加的流行。
我们都是学着迅哥儿的文字长大的,对迅哥儿充满了崇拜和敬仰,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我们始终相信,迅哥儿是人,不是神。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迅哥儿是人,不是神,这令我们感到高兴。
最近,迅哥儿的作品在中小学课本中有所减少,于是,发生了争论。有老教授挺身而出,狂呼“中小学教材不能没有鲁迅”,情真意切,声色俱厉。
犯得着那么紧张吗?古人说过: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皇历还说废就废呢,迅哥儿的文章虽然伟大,怕是也伟大不到千古不易的地步吧?
首先,迅哥儿的文章在教学书中的比例历来是很大的,说实话,与他的地位和成就并不成比例,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比例,其原因大概不需要在这里来说。所以,删掉一些不仅合理,而且合情。
其次,迅哥儿的文字虽然好,但毕竟他所处的是一个中国文化的转折过渡期,文字有些非古非今,读起来难免有些拗口,于如今的语法有许多违背之处,又没有纯粹文言文的洗练和古白话的上口,作为教材,并非上选。譬如成语,多来自文言文;譬如常用的歇后语等等,多来自古白话。迅哥儿时期的文字,如今有什么大家记忆深刻或者时常引用的?
再次,时代在变,时代背景在变。一些当时具有非凡意义的文章到了现在已经不再被人们所认识,既不能感动人,也不能娱乐人,这样的文章,弃之并不可惜。
很多人不能接受迅哥儿文章的被弃,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情结,是基于对迅哥儿文章的依恋。但是他们想过没有,你们的情结是你们的,而不应该强加给下一代。就像你们的父母不应该强迫你们学京戏,就像你们的祖父母不应该强迫你们的母亲裹小脚,就像你们的祖父母的父母不应该强迫你们的祖父母留辫子一样。你们觉得难以割舍,你们可以找没人的地方去大声朗诵,但是你们不应该强迫孩子们去学。
最后,最充分的理由。如果迅哥儿还在世的话,他一定会支持减少自己的文章,因为他知道,世界是在进步的,推陈出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基础,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是中国落后的原因。给孩子们的应该是最有用的最新的知识,而不是父辈祖父辈们顾影自怜的遗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