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帮文化与曲硐古街

标签:
旅游摄影文化 |
分类: 旅游 |
我们在乘车前往楚雄的半路,中午在腾冲市绮罗古镇的马帮大院作短暂停留,并在这里用午餐。由于正值下雨,又时间匆匆,对马家大院没有更多的了解,只草草拍了几张照片而已。随后车行到大理永平曲硐古村,才意识到今天的主题应该是“马帮文化”。因为曲硐街头、墙壁上到处展示的是马帮曾经使用过的物件:马鞍、马登、马馱等等,一句话,满满的马帮文化。
在我国,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云南官办驿运大大衰落,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间的商品运输流通需求大大增长,于是,专门从事大宗货物长途运输的马帮便逐渐兴起。
马帮首领俗称为"锅头",他既是经营者、赶马人的雇主,又大多是运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马锅头与商号有着密切合作, 商号与马帮在产销和运输之间形成的专业分工与依赖合作关系,对双方都极为有利。据估计,到抗日战争时期,云南茶马古道上做生意的大小商号有1500多家,当时每年来往于云南、西藏、印度等地之间的马帮约有30000驮之多。
在茶马古道上,人们习惯于将赶马人叫"马脚子"。马脚子大多出生贫寒,为生计所迫才走上赶马之路。马脚子必须听从马锅头的指挥,马锅头是他们的头领,是一队马帮的核心,负责各种采买开销,联系业务,甚至在野外吃饭时,也要由马锅头掌勺分饭分菜。但马锅头和马脚子之间并不单纯是雇主与雇工的关系。马锅头,尤其是一些小马帮的锅头,大多也是自己马帮的劳动者,与众多赶马人同吃一锅饭。锅头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有的赶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两匹骡马,上路时将自己的骡马加入马帮,赚取自己的一份运费;如果再有些本钱,更可以备上一些货物驮上,自己也就有了一份利润这样发展下去,一些马脚子就成了小马锅头或小老板。 在滇藏一线经营的大商号和马帮都有这么一种扶持赶马人的规矩:给商号马帮赶上3年马,就可分1匹骡子给马脚子,这匹骡子的开销费用归商号出,而这匹骡子挣得的钱全归赶马人。这样有了几匹骡马后,赶马人就会脱离原马帮,自己赶自己的马,做起马锅头来。那些大掌柜、大马锅头也是这么一步一步发达起来的,他们知道这其中的艰辛和不易,知道这是用血汗换取的,所以才有了这么一种关照赶马人的规矩。
一般来说,云南马帮的组织形式有三种。一种是家族式的,全家人都投入马帮的事业,骡马全为自家所有,而且就以自家的姓氏命名。第二种是逗凑帮,一般是同一村子或相近村子的人,每家出上几匹骡马,结队而行,各自照看自家的骡马,选一个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人作马锅头,由其出面联系生意,结算分红时可多得两成左右的收入。第三种可以将之称为结帮,它没有固定的组织,只不过因为走同一条路,或是接受了同一宗业务,或是因为担心匪患而走到了一起。这几种组织形式有时会搅和在一起,成为复杂而有趣的马帮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