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也是北京(续一):独特的古典建筑瑰宝爨底下村

标签:
旅游文化摄影 |
分类: 原创风光 |
环境与全景。
古村四面环山,村庄沿山的北麓依势而建,由下往上,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院落。全村有院落74座,房屋689间。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的四合院、三合院。爨底下的院落结构,如正房多大、厢房多大、门楼开在那边、中轴线在哪儿,完全依风水学所规范,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建筑思想与北京市内和其他地方大抵相同。不同之处是,爨底下的东西厢房向院中央缩进,减少占地面积,二进院中,内宅与外宅的中轴线上,不建垂花门,而建三间五檩的穿堂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门楼。爨底下门楼大部分建在四合院东南角,也就是沿中轴线横向东移,寓发横财。同时也符合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思想。屋宇式门楼居多,歇山起脊,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脊爨底下村房屋建筑两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磨砖对缝四角硬,前有前门罩,后有后门罩,或硬木透雕荷花、牡丹,或装窗棂卡花,门额之上有圆形或多边形门簪,上雕迎祥吉语。门槛下置门枕石,外起石墩,雕有吉语、花卉、瑞兽。门上装铜制或铁制门钹,配门环,钌铞,门楼四角下有迎风盖板,上有戗檐博逢富丽而壮观。




街道。爨底下街道、胡同多用青石、灰石、紫石板铺路,质地坚硬而美观。而院内多用方砖铺地,夏天不热,冬天不凉,走路不滑,还可调解院内湿度。地下则建地窖用以储存蔬菜、果品。地面上,到秋季,六个预留的对称的石窝插竖起六根带叉木桩,搭放荆芭,凉晒粮食,还不影响下面行走。待粮食晒干下棚,再将木桩拔掉,年复如此,其构思无比巧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