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代报志愿服务”何以走俏?
今年是北京实行考后知分填志愿的第一年,诸多考试新政愁煞了陪同赶考的父母们。北青报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在京高考志愿咨询机构,发现今年报名咨询者较以往更火爆,即使机构要价5万,家长们仍趋之若鹜,甚至“一位难求”。(《北京青年报》2015年6月7日)
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我倒觉得“代报志愿服务”走俏也不是什么坏事。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精细化,以前很少出现甚至想象不到的事物成为现实,有其必然性。以前的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大都是听听班主任的意见,根本就不会想得那么多。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代报志愿服务”是顺应了社会的需求,填补了社会服务领域的空白,有着独特的价值。
但说实在的,这项服务也就是一项普通的信息咨询服务,专业人士利用其掌握的信息和经验向咨询者提供专业性意见。但从这项服务的走俏也可以看出,考生和家长愿意掏这么大的一笔款项,其真正的动因是无尽的焦虑。如何填报志愿,考生和家长所知不多,经验全无,只能求助于“专家”,尽管那些专家也不一定名副其实。
焦虑来自于哪里?首先,是招生政策的捉摸不定,考生和家长往往无所适从。考试新政年年有,如果不是一直关注此间变化的专业人士,是很难完全弄得其中的“奥秘”的。咨询机构的长处就在于他们有专业人士撑腰,他们长期从事招生工作,熟悉招生的各项政策和规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他们对最新的政策变化极为敏感,掌握信息极为全面,再加上现代化的大数据服务,所得出的结论自然具有权威性。
其次,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还极为稀少,让考生和家长望眼欲穿。谁都想上一所知名的高校,进一个理想的专业,但优质资源极少,“僧多粥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尽管今年的高考录取率将达到75%左右,高考早已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要上一所理想的高校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高校名头不错,但教学水平低下,学生学不到什么真本事,也就是混张文凭。考生和家长求助于专业机构,其目的就是想减少盲目性,能够学到真才实学。
另外一个考虑,是想进入一所恰如其分的学校,让高考分数的价值最大化。谁都知道学生十年寒窗苦,如果因为填报志愿失误而影响录取,既对不起学生付出的努力,也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致命的打击,甚至影响其前途。在自己无法把握的情况下,寻求他人的帮助就成为首选。代报志愿服务的专业机构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再次,不少考生和家长相信,专业机构还是有特殊能量的。代报机构的自我宣传中就有类似的内容,像与招生人员进行“内部沟通”这样的说法虽然没有成为书面的文字,但还是极具诱惑力的。“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有时候进与不进、行与不行也就是分毫之差,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考生和家长是宁愿信其有的,因此掏点钱也就心甘情愿。这种焦虑的心态,普遍存在于除了学霸与学渣之外的大多数考生及其家长心中。
因此,大可不必对“代报志愿服务”走俏感到奇怪,更无须为高额的咨询费用不平。只是需要提醒,必须加大对此类机构的监管力度,防止其夸大宣传,无序竞争,甚至打着“内部沟通”的名义暗中交易,为高招腐败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