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调查”忌戴“有色眼镜”
http://s7/mw690/001wQ1Gwgy6GwXE9IG2b6&690
媒体调查北京90名10到13岁孩子发现,孩子们今年平均收到4867元压岁钱,比去年上涨了5%。其中,父母职业为公务员的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共有18个孩子,一共收到了10.41万元,平均约为5783元,高于压岁钱平均水平。(《新京报》2014年2月10日)
长辈逢年过节包红包给孩子压岁,这是我国的民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近年来,压岁红包越长越胖,已经越来越背离本义,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也引发了对压岁钱的存废之争。因此,在春节过后,媒体做些压岁钱文章,既是应景,也有着一定现实的意义。
但媒体的调查应当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比如调查的样本要足够多,范围足够广,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最最忌讳的是主题先行,戴着“有色眼镜”,选择性地公开调查结果,从而误导公众。
如果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上述报道中得出的“公务员家庭压岁钱人均水平最高”的结论,并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而且从整篇报道看,倾向性是十分明显的,不仅给出了结论,而且有具体的事例,在访谈中又作了重点讨论,其目的就是让读者很自然地把压岁钱与公务员的灰色收入联系起来。
但得出这样的结论证据并不充分。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以压岁钱的名义收入他人贿赂,已经成为部分官员的敛财手段,媒体已披露过不少类似的案例。但这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新手段,更无法在这次调查中得到印证。一方面,调查样本只有90例,且集中在10至13岁的年龄段。另一方面,调查样本是如何分类的?其他样本的数据如何?都没有交待。只是把家长为公务员的单独拎出来,难以通过比较而得出结论。更何况,既然有灰色收入的嫌疑,被调查对象怎会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数据的真实性是十分可疑的。
但即使是公务员家庭压岁钱平钱水平最高,也不能必然得出有灰色收入的结论。其中有一个事例提到,压岁钱来自父亲的同事,这种虽然隐讳但指向性十分明显的写作手法,其实是非常不高明的。究竟是正常的人情往来还是借机行贿?除了同事关系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关系?这些同样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厘清。
公务员手中有着一定的权力,容易产生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作为预防,确实很有必要把压岁钱当作关注的新动向,防止公务员利用手中权力来谋取灰色收入。但需要防止的是,不该戴着“有色眼镜”给公务员贴上标签,从而丧失了应有的公正立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