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挥手告别工行(附:高盛参股工行七年获利73亿美元)
标签:
财经 |
【财新网】(记者 黄晨)高盛沽清工行16亿股,挥别七年战投之旅。虽然对于高盛是再一次“唱多做空”还是出于应对财务压力的需要获利了结仍有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笔投资为高盛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七年获利73亿美元,境外战略投资者再一次赚得盆满钵满。
2006年1月,高盛领衔的三家财团与工行签订入股协议,以37.8亿美元购入工行10%股份。其中,高盛及旗下基金出资25.8亿美元占股7%。
当年10月,工行H股上市。高盛持有164.76亿股工行H股,持股比例为4.93%。这些股份到2009年10月20日全部解禁。
2009年6月,高盛首度减持了已解禁的部分工行H股30.33亿股,套现约19.1亿美元。此后到2012年间高盛每年会减持一次工行H股,其中在2012年4月,高盛向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配售38.58亿股,套现25亿美元。
2013年,高盛加快了减持节奏,在1月和5月两次减持共约30亿股,最终清空了所持全部H股。
跟据财新网统计,前后六次减持共为高盛带来总计约98.6亿美元的现金收入,除去2006年25.8亿元的投资,七年时间高盛获得三倍于成本的净收益73亿元,这还不包括其间六次分红派息收益。下图详细记录了高盛参股工行七年间的投资和减持轨迹。
| http://img.caixin.com/2013-05-21/1369129716462973.jpg |
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时承诺到2006年开放银行业的市场,中资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于是成为中外资银行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中行、工行、建行,交行、民生银行都先后引进了国际战略伙伴,包括高盛、淡马锡、苏格兰皇家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等。
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境外投资机构自身业务普遍遭遇重创。同期中国金融企业的利润和资本市场回报显得异常丰厚,促使包括高盛、美银、淡马锡在内的多家机构投资者选择抛售持有的中资金融企业股权。
不仅是长期资本回报可观,境外投资者也擅长于短线技术操作。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淡马锡持续对所持中行、建行H股“吞吞吐吐”。当年7月,淡马锡减持15亿股建行H股,套现94亿港元。8月和11月又两度增持建行H股近82亿股。隔年5月,淡马锡旗下投资公司又配售16亿股建行H股,在频繁的高抛低吸中淡马锡获利不菲。虽然是“战略投资”,但从长期回报和短线获利来看,参股中资银行对于境外投资者而言更多的是一项回报惊人的财务投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