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十日谈》的前世今生
(2012-05-24 08:15:58)
标签:
电影节十日谈上海电影节电影101工作室每日新闻格瓦拉app应用 |
分类: 电影101工作室的故事 |
希望你有耐心看完它,虽然它涉及到了1999、2001、2012三个时空,有点啰嗦。
1999年第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1999年那会儿,经营电影院被视为一门不怎么赚钱的生意,没什么人会去看国产片,上海的年轻人平时主要的娱乐消费集中在搓麻和卡拉。VCD成为他们重要的观看国外大片的工具,若要通过其他渠道观看国外电影,那只能依靠上海国际电影节了。那时,电影节每两年举办一次,时间放在了金秋十月。1999年第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诞生了一本奇特的刊物:《电影节十日谈》。
1996年那会儿,有7个影迷在上海创立了一个影迷组织“电影101工作室”,工作室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与刊物结缘。最初的缘起是因为《电影故事》杂志社,此后“电影101工作室”又自费印刷了一本属于自己的刊物“电影101工作室”内刊。到了1997年,“电影101工作室”协助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执行了招募志愿者活动,也因此吸引了更多喜欢电影的陌生朋友的加入,于是在内刊之后又诞生了一本小刊物《半月谭》。
这本小册子与内刊以影评、电影人采访等为主的内容不同,主要是“电影101工作室”成员半个月来对书、影、音的推荐与交流(这听上去就像是现在的豆瓣线下版文集),所有成员均可以发表稿件,也可以在参加活动的时候拿到《半月谭》,浏览着别人对某场电影、演出的看法,或者有一张他错过的VCD已经出现在市场上了。与内刊以及“电影101工作室”的所有活动一样,这一切都是免费的。成本,来自于核心成员为媒体写稿赚来的稿费。稿费当然是有限的,因此,在核心成员的会议上,总是出现关于是否要收费或者稿费不够用的讨论,但总是没有结果,也幸亏这些会谈没有结果,让“电影101工作室”的活动始终是免费的。
1999年9月,电影101工作室核心成员讨论《半月谭》怎么做。马上就要到“电影101工作室”成立三周年的日子,《半月谭》的内容也势必要与10月下旬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有些关联。《半月谭》的主编陈雷提出到底何时出刊的问题,即是在电影节举办前、举办中还是举办后出。围绕着这一问题,成员们的思路一下子爆开,创意很快集中到了:举办中。
《半月谭》平时的版式是32开本、近50页左右的内容,假如做成“电影节专号”的话,可以按照电影节10天的举办时间,每天出版一期,这样其实等于做了一本非官方版的《每日新闻》。《每日新闻》是上海国际电影节每天早晨在上海影城媒体服务区供媒体免费取阅的一本刊物,16开,内容大多为谁接见了谁,谁又被谁接见,既无生气也无针对实际发生情况的报道,因此,《半月谭》可以做成民间版《每日新闻》。由于它记录的是十天发生的事,因此被定名为《电影节十日谈》。
《电影节十日谈》的实施,需要依靠几个方面的配合:
第一是内容,粗略算了一下固定班底的近十个作者以及他们每天的供稿量,基本可行。
第二是传输:这些人的稿件如何汇总到一个人手上?当时没有宽带,上网均靠modem,速度非常可悲。幸好绝大部分人都有电脑和modem,至少可以保证传输上和排版上的便利。
第三是排版,最后确定陈雷来排版,但问题是他还是要正常上班的,也就是他必须提前两个小时到公司,然后进行排版,并在上班前把完成版再传输给印刷者。也意味着,所有人的稿件必须今日事今日毕,这样才可以保证第二天一早陈雷能够收到物料。
第四是印刷,当时没有宽带,中文网站也寥寥无几,因此指望影迷在网上看这些内容是不可能的,只有做印刷品,印这么多东西(至少几千份)需要自己提前买纸、还要搞定印刷设备与时间上的分配,戴伟敏是最合适的人选。
第五是递送,印刷完成之后,如何从印刷的地方把货运到影院免费派发给观众,需要列出一个人肉快递清单,而且每天必须按时进行。
5大难点总结完之后,当然还包括了整个项目最大的困难:资金与时间。成员们面面相觑,觉得这不可能完成。于是又回到了每次开会都要讨论的问题: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经过一番艰苦的辩论,所有人都同意:这份完整、真实记录第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幕前幕后的杂志将成为电影节史上独一无二的民间记忆,同时它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史上第一份完全为普通观众准备的“不可能的礼物”,其意义自有后人评说,当下要做的只是用尽一切可能的力量将它创造出来。
1999年10月22日,第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电影节十日谈》奇迹般地在开幕前10天找到了一个四方合作的计划,解决了成本上的问题,为了保证质量,在10月20日还特别出了一期《电影节十日谈》测试版,加上22日起的正式版,《电影节十日谈》1999版实际出版了11期。
电影节举行期间的每天早晨,陈雷提前两个小时到公司,开始用modem收稿,然后排版,完成之后mail给戴伟敏,戴伟敏收到之后开始排版印刷,并手工折叠,运送到环艺电影城。《电影节十日谈》一般从下午开始发放,到了6点半这场电影时基本就全部发完了,预留一些《电影节十日谈》被再次运送到上海影城主会场发放。
电影节结束后,1999年11月3日出版的《申江服务导报》是这样评价《电影节十日谈》的:电影节期间,环艺有一份《电影节十日谈》的小册子免费发送,其主办者是上海一群最忠实的影迷,他们给自己的群体起的名字叫“电影101工作室”。在这份“十日谈”中,有对每天上映的影片的评价,有赶场子看电影的路线设计,有看片花絮⋯⋯等等。虽然印刷质量一般,有些影评不免极端,但这份小册子内容之充实、观点之独特,可能超过了报道上海国际电影节所有200多张公开发行的报纸杂志。
2001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2001年,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这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将举办时间从十月改为了六月,《电影节十日谈》续集也随之启动。与所有的续集电影一样,《电影节十日谈》2001版的成本比1999版高、阵容也比1999版更强大,这其中包括了免费派送的电影院最多的时候增加到了4家,并开始陆续有网友加入到写作行列中来,这其中就包括了藤井树和btr。
《电影节十日谈》续集在当时的最大成绩在于通过与平面媒体的互动,把一些冷门但好看的电影推荐给了观众,比如台湾电影《运转手之恋》,一开始只有沪北电影院排了一场,后来《电影节十日谈》关于此片的影评在《申江服务导报》转刊之后,引发了观众追片,环艺电影城紧急加映两场,结果全部爆满,最后成了大热门电影。
此后10年里,《电影节十日谈》以各种形式延续了下去,比如2002年的一部关于电影节的纪录片,意外地记录下了包括电影节办公室工作人员、贾樟柯、让-米歇尔·傅东、上海影城第一天售票情况、打字幕的志愿者的辛勤劳动等不可复制的珍贵画面,比如2006年起在个人博客上的“电影节私生活”日记、比如2009年-2011豆瓣活动同城帖等等,一些被媒体忽略但有价值的琐碎的内容被留了下来。
2012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2012年6月,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即将举行,《电影节十日谈》又回来了。这一次,它有4种阅读方式:
1、iphone手机app版
2、格瓦拉网站的网页版
3、格瓦拉网站的pdf版
4、电影节结束之后的一刀不剪的ibook版
(非常可惜这次没有纸质印刷版,还是挺怀念1999、2001的黑白印刷版的)
1999、2001版“电影节十日谈”的“电影101工作室”制作团队已不可复制,现在,我们需要你的加入。假如你确认你参加这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并希望把自己的电影节经验和经历与他人分享,你就是《电影节十日谈》所想要寻找的作者。
也许你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但《电影节十日谈》不需要这个,《电影节十日谈》需要的是真实。这个月,当重新翻看《电影节十日谈》的时候,发现它到今天最大的意义是为时代留痕。这包括了具体的日期(比如10月12日是电影节售个人票的第一天,也就是开幕前10天,而在过去5年的电影节里,售个人票一般都只提前7天)、影院的放映情况、换片通知、当时的物价、影迷的真情实感等等,电影节在《电影节十日谈》里变得触手可及,变成了活的历史。
随便举例:
《电影节十日谈》是这样做“每日新闻”的:
谁是电影节国产片的卖座冠军?
上海影城七厅是本届电影节放映国产片的主力放映点,6月14日晚当记者赶到七厅时,发现这个只能容纳93名观众的放映厅几乎坐满了观众,他们都是来看上影厂的新片《家在树德坊》的。其中白穆夫妇、主演吴竞、顾竹君、谭义存也来到现场。当记者问起领票员小姐这是不是七厅最火暴的国产片时,小姐笑着说:《寡妇十日谈》最卖座!(SNEAK
PIMP 2001.6.14 22:40)
再来看看藤井树是怎么写自己解决赶场吃饭的问题的:
前年电影节的时候几乎每顿饭都是去影城后面法华镇路上的“罗森”解决的,两根“罗森”熬点加两包茄汁饭团就是一顿足够温饱的午餐。有时候还会买一些小零食拿进电影院吃,比如薯片和布丁。“罗森”是我钟爱的便利店,因为它特有的便当寿司和饭团,而“罗森”的熬点也是我所认为便利店中的最佳。这样一顿饭的花销大约在10块左右,应该比较经济。
还有一个去处就是影城对面的小餐馆,我曾经跟一个朋友去吃过。两个人叫了两素两荤一汤,大约60。菜的味道不错,平均下来每个人30,好像贵了点,不过偶尔一次还是可以的。基本上温饱就是如此解决,吃对我来说不是很重要。重要的还是看。一部好电影抵得上三个汉堡包阿,呵呵。(藤井树)
或者可以看看btr的大食代奇遇
最后还是去了环艺——反正在回家的路上。买好票去下面大食代吃米线,那个有点面熟的阿姨劈头就问我是不是参加了昨天晚上的“相约星期六”,说有一个男嘉宾和我很象,弄得我一头雾水;在得到我否定的回答后,又说要给我介绍女朋友,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呵呵。
看完《玛蒂的世界》,赶着回家看足球。影迷兼球迷的生活显得分外繁忙。6:2,申花赢得酣畅淋漓。吃过晚饭,似乎电影瘾又上来了,于是翻出刚买的DVD看,在电影面前,我贪得无厌。(btr)
所有电影节和个人当时生活的细节,都在这样朴素亲切的文字中一一重现,在《每日新闻》和官网上(那的新闻是照搬了《每日新闻》的),你不会找到这样的内容,也不适合刊载这样的内容,但这样的内容,可以让某一段时光保存住,只要再次阅读,它就是活的电影节历史。
接下来要征集作者了
到这里你应该看明白了,《电影节十日谈》需要什么样的文字:短小的、生活的、趣味的、个人的。假如你觉得这四点可以做到,那2012版《电影节十日谈》就值得刊登你的文字。2012版《电影节十日谈》有包括新闻、看片路线、餐饮出行、短小精悍的影评、观影现场随记、影迷互动等多个单元,所有来稿都会被妥善处理,但可能不会每一篇都刊登的,《电影节十日谈》没有无聊的政审,欢迎大家畅所欲言,把电影节好的、坏的、丑的,都记录下来。
一旦你的文章被刊登了,《电影节十日谈》还会支付一定稿酬。稿件一旦被采用,就请不要刊发到别的网站和平面媒体,否则稿费将取消。文章可在个人微博或博客上发表(博文最后请注明“刊发于《电影节十日谈》,并列出格瓦拉网站链接”),请提供原创文字,若是抄袭的,稿费也会被取消。当然,假如你愿意把稿费让给更需要的人,我们也不反对,请在稿件中注明即可。
来稿须知:
1、临时投稿作者,可在电影节举行期间的每晚次日凌晨2点前(看欧洲杯中场休息的时候写两句)投稿至以下两个邮箱:
369shanghai爱特gmail点com
yaolingyao爱特sina点com
邮件名称:来稿。正文用txt格式附件传输,文章里须有栏目名称、正文、作者笔名、真名与联系手机(在刊登时会采用你的笔名刊登,但因稿费统计发放,需真名与电话)
2、若你确认会至少有7天时间(或7天以上)时间写稿的,请在电影节开始前给这两个邮箱发信:
369shanghai爱特gmail点com
yaolingyao爱特sina点com
邮件名称:报名电影节十日谈(7天或以上),请留下真实姓名、手机号、写稿的具体天数。若合适,我们可能会在开幕前与你联络。
感谢你对《电影节十日谈》的支持。有疑问请登录新浪微博联络妖灵妖(http://weibo.com/dvd)
附
1999版《电影节十日谈》作者(按文章发表先后顺序)
徐鸢
陈雷
虞立炜
胡倍芾
阎文亮
杨璐
戴妍
戴伟敏
曹铮
平辉
陆有俊
李欣
张帆
孙洁
杨文洁
华晓寅
赵杰
曹峻
邓睿
倪皑雯
陈震飞
周捷
尹隽
Yu Qi
小薛
Ying Yuli
任遵亮
2001版《电影节十日谈》作者(按文章发表先后顺序)
徐鸢
陆有俊
btr
藤井树
虞立炜
戴妍
周健蔚
管乐
伍智
陈畅
平辉
张晓青
杨璐
戴伟敏
Pan
阎文亮
刘磊
张帆
孙洁
顾奕玮
吴轶凡
汤兵
che cuba
小小
殷雯飞
Miles
陈雷
mayanitta
陈杰
小艇
小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