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侯麦在上海

(2010-02-24 07:39:12)
标签:

侯麦

eric

rohmer

法国新浪潮

电影手册

dvd

电影101工作室

半月谭

娱乐

分类: 无聊影话


到今天也没弄清楚Eric Rohmer到底该怎么发音。最早接触到的中国电影出版社的书籍里把他翻译成“罗梅尔”,后来又听到了“罗默”的说法,此后就是舒琪创造社推出的VCD系列事把它按照粤语发音翻译成“伊力·卢马”,在几乎同时看到了台湾的翻译为“侯麦”。此后一直认定“侯麦”的发音是最接近的,但经过一轮DVD花絮的洗礼,又觉得“罗梅尔”其实是对的,亦有人发音成“老梅”,对于侯麦发音的斟酌,其实与他的电影中那些举棋不定的主人公的心态是一样的。在旧爱新欢中反反复复,但又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2000年之前

侯麦第一次出现在上海,应该是印在某部资料片的胶片上。1990年代之前,可能会有他的作品在上海做内部放映的,不知道是否有人确切了解这一情况,除此之外就应该是出现在电影杂志上了。侯麦确切地出现在上海是在1996年底的某个傍晚,一架从台北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有一名乘客的手提行李箱里,躺着一本《影响》电影杂志,那一期的封面正是侯麦。这本杂志随后被送至我家中,面对这个瘦瘦的被PS得有些模糊的脸孔,一阵茫然之后翻开了它。里面用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侯麦和他当时最新的四季系列之《夏天故事》。

没过多久,VCD市场出现了侯麦的第一批D版制品,究竟是《女收藏家》先出现,还是《巴黎的约会》先出现已经记不得了,印象中应该是前者先出现。第一次看《女收藏家》,感觉怎么对白可以如此没完没了,当然还是被最后10分钟给震了。第一次看《巴黎的约会》,感觉运镜如行云流水,简直是美不胜收。在网络匮乏的年代里,对于《巴黎的约会》的影评发表在了电影101工作室的半月谭杂志(一本相当于现在博客、社区功能的会员刊物)上(第23期,毕业号),引起了不少事后有趣的讨论。此后市场上还出现过《飞行员之妻》的VCD,台湾万象图书系列之9《没有故事的故事》,也在此时出现在了上海的某个书橱里。

1999年7月,作为电影101工作室举办的“等待电影的日子”放映活动之一,侯麦作品《夏天故事》在上海虹口图书馆放映厅做了免费放映。这也许是侯麦的作品第一次在上海公开放映,由于现场投影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坐在后排的人看不清楚白色字幕,因此临时邀请了电影101工作室成员中两个对声优行业甚感兴趣的朋友做了同声对白朗读。

这可能是侯麦电影在世界各地放映中一次非常奇特的经验,由一男一女两个人念白以便坐在后面的观众能领会对白。由于侯麦的对白风趣隽永,剧中人物也少,因此虽然中文配音不是很专业,但也令观众每每随着剧情发展发出会心的笑声。这两位声优,一位已经在新西兰定居,一位仍奋战在都江堰,每当重看《夏天故事》,总能想到1999年的那个夏天,在黑漆漆的放映厅里回荡着的他们甜美的声音。





DVD时代

2000年,侯麦又出现在了上海的DVD市场中。由于侯麦作品大部分均由当时的Fox Lorber公司发行,因此随着DVD YLJ的大潮,侯麦的作品也零星出现在了那些第一代Z版碟中。由于碟是光版的,因此必须把内圈的编号抄下来,并记住这些编号去市场上选片。侯麦的《好姻缘》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在一个现已拆除的电器商场里被发现的。

那一年似乎还出现过一件有趣的事情,侯麦作为导演之一的《六大导演看巴黎》的法国版录像带,被btr同学从法语培训中心借了出来,xian和我都因此有了一份拷贝,虽然没有字幕,但侯麦那段其实根本不需要字幕就能看懂。xian似乎还用刻录的方式刻过《面包店的女孩》的DVD或VCD给我,同样是不需要字幕就能看得不亦乐乎的极品。电影101工作室的某君,也在这一年找到了他心目中的“沙滩上的宝莲”。

此后就是D版DVD市场大举出版侯麦作品,所有由Fox Lorber发行的侯麦作品都发过D版,而且清一色字幕翻译超烂,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侯麦的电影依然能深入人心,散发魅力。2002年的上海夜空的电波中,有两个人成晚地用电话在聊侯麦,那些夜晚因为侯麦而分外迷人。

D版DVD中值得一提的侯麦作品有:JT的四季系列,直接来自于台湾三区版,虽然画质普通,但字幕翻译很好;WX的道德故事系列,来自于CC标准版,花絮丰富,而且做成了精装版,唯一遗憾是没有将英文版道德故事小说扫描进DVD。此后QN发行过一个D中D的简装版,价格相对便宜。2008年,侯麦最后一部作品《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也发行了DVD(法国二区版和台湾三区版均有发行),至此,除了一些短片外,侯麦的作品基本均被DVD化。






2008之后

2008.4.24,侯麦的作品《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将有机会以胶片的形式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影片登录上海,对于侯麦的热爱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大好消息。非常可惜的是,在此后的操作中,法国方面出现了严重失误,因此最后只能以失约收场。

2009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设立了向大师致敬“法国电影新浪潮50周年回顾展”单元,侯麦的代表作《克莱尔的膝盖》、《六大导演看巴黎》均如期来到了上海,做了胶片放映。国泰电影院不负众望,以1.37:1的准确画面比例放映了《克莱尔的膝盖》,字幕员和翻译亦发挥出色,那个下午观看此片的观众(除了那些因赠票而来的观众外),应都带着极大的满足感离去。

2010年1月11日,侯麦去世。在上海的书店里,你仍可以买到《没有故事的故事》简体字版、侯麦的《四季》小说、侯麦的小说处女作《伊丽莎白的小屋》、《埃里克·侯麦》等书籍,或者躲在家里观看侯麦作品的DVD。

2月,豆瓣上有人贴出了《电影手册》出版纪念侯麦特刊的图片,于是经过了半个月的辗转,戴高乐机场里的一本《电影手册》,在2月23日的午后,出现在了上海的某个房间里。
侯麦在上海


侯麦,我们很想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