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父的蓝光是怎样炼成的(2)

(2008-11-13 13:16:30)
标签:

教父

三部曲

科波拉

修复

罗伯特

哈里斯

派拉蒙

蓝光

bluray

娱乐

分类: 无聊碟话
底片的问题还没完,当修复小组找来早期正片与目前的正片进行同步比对时,再度傻眼,两者不同步!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看到的版本与早期的版本居然是不同的! 后来,修复主管哈里斯才发现,这个“新版与旧版之差”起于1980年。那时,派拉蒙把底片送到一家光学研究室去冲印正片。结果,胶片被拆开后却怎么也拼接 不起来,无奈之下,光学研究室只好采用一种廉价的化学方法来补救。导致的结果就是,原来片中极富抒情色彩的12秒渐隐效果,被替换成了一般长度。而更匪夷 所思的是,对这一重大错误,派拉蒙居然浑然不知!

当然,《教父》的底片也并非一无是处,修复工作也不总是愁云惨淡。一个利好的消息便是,尽管底片遭受的物理破损严重,但值得庆幸的是,它并未发生 化学损坏,有效的图象信息依旧保存得相当完好。简单地说明一下,所谓物理破损,即是上文提到的划痕、裂纹等,而化学损坏,则是胶片因时间过久而发生的颜色 失真,比如,平时我们看到的泛黄的老照片,就属于化学损坏。前者,来自保存及使用不当;而后者则主要是材质本身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必须感谢柯达公司,它 所生产的优质胶片保证了底片历经30年后,依旧未发生严重的化学损坏。


修复过程的第一步是将底片转换成数码图像。修复小组用高画质影像扫描仪,以4K(4096x3112线)的高分辨率把底片扫描进电脑。不过,这貌 似简单的一步,却总让哈里斯紧张不已。他回忆说:“每当把底片塞进机器,我就手心出汗。底片的破损实在太严重了,很可能被机器卡住,绞坏。如果不巧的话, 我们很可能因此彻底丢失几帧宝贵的画面。因为《教父》和《教父续集》里的有些镜头只在底片上才有,根本没有备份!”所幸,在数码转换上,底片没有出大问 题。

http://club.dvdspring.com/attachments/month_0811/20081107_9317b83ab178d671c47bRooFtWhsftpb.jpg
接下来,进入第二步。把数字图像导入简·亚伯勒开发的“Baselight数码修复系统”中。通过该系统,修复人员用电脑对画面进行清洁、修复、 颜色校正、去噪。扫描一帧胶片要耗费50MB的容量,而一秒有24帧画面,就是说一秒的电影画面的数据容量是1.2GB,一分钟的数据量是72GB。《教 父》片长180分钟,需要数据容量12.96TB。


所有工作都是一帧一帧进行的,耗时巨大。就在这“数码找茬”的过程中,亚伯勒揪出了《教父》的一个惊天大秘密:影片在后期制作中出了错,而且出错的还是《教父》中相当经典的段落:迈克在饭店刺杀一场。

当时,这段戏是分两个晚上拍摄的。第一个晚上拍了前半段,即到迈克起身去洗手间拿枪为止。其中,第一段没有问题,后期处理效果符合沃里斯的要求。 但第二段底片的色调却显得不够浓,据沃里斯说,这是因为后期制作时,在胶片处理上犯了错,而且是覆水难收,无法挽回。这虽然对影片的速度没有影响,但画面 的雾化效果明显下降,影片的质感也与先前的不同。这一细节之所以始终未被发现,是由于之前几个版本的画质太不理想。

如何纠正这一失误,令修复工作陷入困境。重拍这一段是不可能的,于是,修复人员只能竭尽所能地去还原这段场景的原貌。漫长的工作几乎持续到整个项 目结束。最终,工作团队还原出80%的底片,虽然仍不令人满意,但已相当不容易。而且,在这过程中,亚伯勒又找到了一个“小茬”。根据“原始底片”,就在 迈克开枪之前,特写镜头里可以看出他面部的抽搐与紧张,但随着不停的拷贝,在副本的副本里,这一细节几不可见。如今,在数码修复版中,亚伯勒把它们还原出 来。

同时,这段修复也凸现出“数码修复界”经常争论的一个问题:“如果影片在后期处理中产生当时无法修正的错误,而这个错误是如今可以修正的,那到底 该不该修正?这样的修正是对影片的保护,还是破坏?”对此,科波拉曾指示说:“但凡发现影片的某格画面或某个镜头有问题,只要修复后的画面不显得突兀,那 就尽管修复。”因此,在某些段落的修复中,哈里斯大胆采用了替换法:即用底片中未使用过的画面替代现有画面。比如,《教父》中,有一个严重损坏的画面。马 龙·白兰度躺在病床上,镜头位于他的脚跟处,往上拍摄。这几秒钟的镜头受损相当严重,几乎无法修复。于是,哈里斯找来底片,发现这个镜头的实际拍摄时间比 较长,因此底片中保留了一段未经使用的相同画面。随后,在亚伯勒的帮助下,他在底片中找到了可替换的段落。该段落中,马龙·白兰度胸口起伏的速率与受损段 落中的速率相同,因此根本看不出被替换过。

相对而言,在修复《教父续集》时,问题要少很多。尽管它的胶片也谈不上“保存完好”,但与《教父》相比,其“原始底片”至少好上7成。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 差别,是因为《教父》的成功,让派拉蒙在《教父续集》的发行上更有信心,预先制作了许多副本与拷贝,不至于因拷贝不够用,而直接把底片拿出来冲印。也由于 这个原因,《教父续集》的可用素材远比《教父》丰富。有许多早期拷贝可以为修复提供帮助。不过,在色彩还原方面,《教父续集》的困难程度并不低,因为它的 色彩表现度要比《教父》复杂得多。至于到了《教父第三集》,修复工作更为轻松。由于是1990年拍摄的,所以它的底片保存得比较好。不过,《教父第三集》 也带来了新麻烦。由于拍摄时间相差20年,使用的彩色技术完全不同。《教父》前两集采用的是彩色印片法(Technicolor),而《教父第三集》用的 则是地地道道的彩色胶片,两者在黑平衡上有区别。修复人员只能调整对比度与饱和度。

历时一年之后,修复宣告完成。《教父》前两集的修复版在洛杉矶进行了内部放映。放映结束后,沃里斯评价说:“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但完成得非 常好!尽管《教父》中的暗色依旧和原貌有差距,但能达到这个水平已令我满意。修复后的《教父》再度焕发出年轻的光彩。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这次修复没有添 加任何原先没有的元素,是地地道道的修复,而不是再创作。”


(本文为笔者与棉花合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