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曾在颐和园伺候过英国国王

(2008-01-18 11:22:19)
标签:

我曾伺候过

英国国王

伊利曼佐

娱乐

分类: 无聊影话
我曾伺候过
是那种一见面就会喜欢上的电影
比如他用默片的形式暗示了时代背景
(因此片此前均未有具体的年代旁述)
是高明而含蓄的手法
(可笑的是这居然在某影评中成为了伊利曼佐的戏仿手法之一,戏从何来?)
而特效的运用,也是近期见过的剧情片里最有效的
那个做爱时突然出现了希特勒脸孔
相信是最令人作呕、笑翻、难忘
并理应成为特效制作与影片结合的典范
 
影片的内涵丰富,妙语警句俯首皆是
更可贵的是,曼佐制造的悲剧是喜剧式的
看完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捷克人真伟大
第二个感觉是:一定要去一次布拉格
而第一个上网做的事情就是去寻找原著
当然,假如你有文学青年的朋友的话
他们会慷慨地允诺在春节后出借所有内地版的赫拉巴尔作品
并恶狠狠地指出,当初曾在桌子上放过一本赫老的书
是你有眼不识泰山地数次错过
 
也正是在寻找赫拉巴尔作品时,看到了两篇关于此片的影评
其中一篇在最后一段来了句,曼佐确实老了
不明白为什么要在说半天之后来这么一句
难道作者也能理解七十多岁老人的创作心态
或者说在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豁达或者是类大团圆的结局
(这个结局是做梦还是现实有待考量,而其对着镜头说话,镜头也不就是片中的一面新镜子吗?)
难道就是所谓的老了?
这太荒谬了或者说太不负责任和不懂得生活了
 
还有一篇讲此片从头至尾只有老人和食物
假如按照这样的逻辑,我倒觉得正好相反:
此片从头至尾只有色(青春)与食
 
同样是大胆歌颂色(青春)的
就是最近大概因为受了某些刺激而流出所谓第三版的某部片
非常令人惊讶的是
这部片对时代的自我意识渗入的还原度
(与《紫蝴蝶》如出一辙的主观想象)
以及对女主角个性的大胆塑造
达到了国片罕见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
她跟王佳芝一样,都是历史的囚徒
都在用身体与之对抗并最终失败
 
正如片中多次出现的令人着迷的移动摄影
自由穿梭在男女生宿舍之间的
正是娄那不肯死去的年轻灵魂
 
所以
当黑豹的“don't break my heart”歌声一出现
你就知道
在中国目前为止的电影里,只有娄
抓住了那个时代
和那些现已垂垂老去的青年人的魂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