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吴清源田壮壮第10届上海电影节 |
分类: 无聊影话 |
《吴清源》上海影城一厅15:45 上座率:7成
田壮壮继《小城之春》后的最新作品,在上部影片中他转换了片中主角的戏份,把翻拍费穆的这部经典当成了致敬下的自我鼓励,仿佛一个才华洋溢但却数年未接触画笔的画家,需要通过一份临摹来练手,用它来恢复功力。可惜,应该体现他功力的《吴清源》令人失望。
《吴清源》证明了田壮壮在电影上的止步不前,而且致命的是,他竟乐在其中。这部根据吴的自传《中的精神》改编的作品并非传统叙事类传记片,而是试图对人物命运片段的截取来反映其内在的精神追求,所以,吴清源在围棋上的成就都只通过字幕来描写,而更多地把目光关注在他对“真理”和“围棋”的追求上。这两者甚至在影片的片尾,大大地通过字幕的方式,坦然面对观众。而这种坦然,似乎又是为了电影在传记成份上的薄弱进行辩护,它不仅以所谓的“中心思想”的面貌出现给观众标准答案,也在暗示田壮壮拍摄此片的目的:再一次的明志。假如把围棋换成电影,上述的话大概也能说明田壮壮目前为止的人生态度和轨迹。虽然田壮壮应该是不敢自比吴清源的,但两者在精神上的类似,却明白无误地显示了田壮壮在本片上的空前自恋(这让人难以相信会发生在他的身上)。假如田壮壮是希望通过影片来与观众做一次精神交流的话,那他除了展示了他自己之外,什么都没有做。
全片在散漫与无节制的节奏下展开,虽然王昱的摄影美不胜收,但除此之外就是那种自恋式的沉溺,或者说是对所谓艺术电影表现手法的俗套。比如棋友参战,吴清源和他一起默默收起了棋子,这个长镜头会被喜欢这部影片的影评人和影迷们反复赞叹,他们也许会说:它反映个人追求与国家战争之间的矛盾,田壮壮用克制的极简主义,一个镜头就把所有复杂的情感都表达出来了。但,对不起,我只看到一个导演要给戏做减法做到失手,收棋反映人物心境是ok的,但这种长度,就是要艺术地给艺术电影观众看的洒狗血式手法。类似的俗套还有吴清源测肺活量,那个前景虚焦的机器到了第二个人测试的时候给转成了清晰的焦点,这样观众就可以明显看到吴的身体不好。这同样也是颇为俗套的手法,其实不用转成清晰的焦点,观众也会理解吴的身体虚弱,因为机器是在前景的。
影片很多地方就是在这种手法上痴迷地发展,反而忘记了,吴清源人生追求的真理(后被证明是邪教)和围棋(字幕上有非常令人意外的一句,关于他放弃邪教之后重投围棋世界时用了“胜负”二字),必须通过大量的肌理清晰的细节铺陈,才能达到令观者思路通彻的地步,而现在这种省略式的跳跃截取(影片最诡异的地方在于张震的老年妆竟几乎一点也没派上用处,这也许是资金原因而做的被迫省略),只让人留下了这是一个受到日本式教育把围棋视作生命曾经信过邪教后来又醒悟但却在老友们纷纷离世后丧失棋力的中国老人的艺术传记片的印象。假如你把上述一句话里修改几个词,也许会看到一个中年导演的影子。
6.20电影节同城志
以下消息综合了www.film101studio.com和dvd.bbs.net的各路好朋友的第一时间报道,特此感谢
6.20下午的《吴清源》吸引了大量影迷入场,现场看到不少熟悉的ID以及娱记,另外还有从台湾赶来给《指间的重量》捧场的导演陈以文(《运转手之恋》、《果酱》)。77原以为今天可以靠黄牛票便宜入场,结果居然黄牛手上没票,只能购买原价票。她给于了此片7分的评价,在看到吴清源误入邪教一场时,突然觉得这可以改成日本动画片。因为参与撰写了《电影完全手册》,因此今天出版的《完全生活手册》上,刊登了她一张玉照。
《吴清源》放映完毕,田壮壮和张震出现在上海影城门口,张震一身绿色西装,看上去很酷,一个女娱记上前请他签名,他签完说:你看过片子了吗?觉得好吗?女娱记说:画面挺好的。张震尴尬地笑笑,与田壮壮上楼参加新闻发布会去了。王志文也赶来祝贺影片放映,并跟田壮壮搂搂抱抱一番。
上午小番茄去看影城三厅10:45的电影,结果发现临时撤片,换成了《怪屋》。看到半小时左右隔了一个座位的男子突然把手放在她的胳膊上,后来居然向她这里吐了一口痰,于是只能落荒而逃,出门退票。
6.20一整天,论坛上围绕着《七武士》的讨论还在热烈地继续。带鞘的刀说他看片时204分钟没上过厕所,他从未这么贪婪地观看一部电影。yves看了《椿三十郎》,才知道他的这个ID的意思。realmask谈了这次看《七武士》的挫败感。
rounder看了上海影城一厅18:30的《眉山》(上座率8成),觉得影片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现场坐错座位的、打手机的,骚扰不断,更离谱的是有一处传来了香甜的鼾声,长达30分钟之久。byron_r看到了现场一群日企员工在老板离开后也撤离了,日企看来挺辛苦。
yves原定观看的环艺《东京塔》撤片,于是只能改看18:30的《复仇计划》和20:45《天使猎人》(10来个观众)。他觉得《复仇计划》乏善可陈,《天使猎人》让他想起2004年电影节撤片的《被遗忘的银色》。
6.19以及前几天的电影节同城志补遗
77在6.19下午去影城看了国际学生短片展评,三部短片各具特色。随后花费了两个小时赶往万达观看20:45的《爱的寻觅》(上座率4成),这是她第一次去万达,觉得这家戏院的外观很有童话色彩。她给了此片8分评价。
小番茄看了6.19晚20:45上海影城一厅的《高跟鞋》(上座率9成),她认为字幕很失败,散场时有个男子对女友说:这个电影太老了,看里面的车就知道20年代拍的!!!同场的还有btr、yves、硫酸遇水等网友。
gustav看了6.19超级电影世界18:30的《向往》(上座率1成),女主角、本届电影节金爵奖评委玛莉娅嘉茜雅古琪诺塔(《邮差》)在开场前向观众热情致意。他认为影片诙谐流畅,是一次愉快的观影经验。
btr在6.19看了一天的电影。上午在上海影城三厅看了《如果我能再活一次》(上座率3成),影片唯一的优点是男主角挺帅。下午13:30在上海影城三厅看了国产片《浮生》(上座率3成),他觉得影片平实、有很好的节奏感,而且导演比较节制。电影结束的问答单元里,导演盛志明说此片原名《欢喜》。另据同场的Howie说,导演觉得电影节的接待比较差,因为他问接待他的人,今天的流程是怎样的,对方竟回答不出来。
btr接着看了上海影城一厅15:45的《逃往疯人院》(上座率2.5成),他认为翻译的中文片名有剧透之嫌。随后是18:30上海影城一厅的《当塞万提斯遇上莎士比亚》(上座率4成),他认为导演的电影语言显得庸常。
要命的瘦子在6.19下午13:30看了沪北的《太阳危机》(上座率7成,包场工作做得真出色),照例是10元价格收购黄牛票。他觉得这是一个很适合在大银幕上看的不冷场的电影,但沪北左后方的音箱表现力非常糟糕。呐喊与低语收到了一个不知道是谁发来的“要命的瘦子10块钱去沪北看《太阳危机》,我嫉妒得发抖了”的短信。她在晚上的沪北看了阿根廷电影《未曾流逝的时间》(上座率5成),开场前的导演制片人见面会的翻译质量差,影片属于艺术写意式,退场人数很多,结束时只有35个观众,导演向这些观众招手,场内响起了稀落的掌声。
yves觉得这是一届注定要成为很多人生命中一次难忘回忆的电影节,他觉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久违的骚动味道,为电影而骚。他在6.19下午发现《桑巴传奇》被临时撤片,却在新天地看到了排片表上没有的《椿三十郎》,由于人数较少,因此从原定的一厅换到了二厅,他再度为大银幕的观看经验而感动:在大银幕上看一部大师作品,从中得到的,比看一百张DVD加在一起,都要多得多。他顺便爆料说自己刚翻译了一本特吕弗作为影迷和影评人的手记(希望这本书能够早日出版)。随后他来到了上海影城,准备从《泪光闪闪》和《高跟鞋》里选择一部,结果前者的黄牛票高达两张300,于是他只能选择了《高跟鞋》,他认为放映质量很差,字幕依然飘忽不定。
tatan在6.19看了20:45上影星汇的《追梦女郎》(上座率3成),他觉得美国超女的嗓子很棒,其他比较一般。同场追梦的电影大兵觉得这是他自电影节开幕以来最爽的观影经验,因为没有手机乱响,没有“评论音轨”,他不知道何时有一届满意度超过80%的电影节。
hongway看了6.19永华一厅20:45的《星光在我心》(上座率2成,散场时不到30人),他觉得画面比例有放映错误的嫌疑,而且越看老年的马斯特罗杨尼越像《哈利波特》里的玛姬史密斯。
小韩回应了daile此前提到了李俊基为什么没有专访的事,daile立刻再度回应说这次的做法令人他对韩国经纪人公司失去好感。daile同时贴出了他这几天来的记者手记:6.15注册时组委会的好心提醒短信结果却造成了注册大塞车。开幕式电视直播结束时,评委会成员还都没出现,主持人却收档了。记者材料里,电影市场的介绍小册子,不到90页,却有一大张“勘误表”,而且这三个字给写成了“刊物表”。
田壮壮继《小城之春》后的最新作品,在上部影片中他转换了片中主角的戏份,把翻拍费穆的这部经典当成了致敬下的自我鼓励,仿佛一个才华洋溢但却数年未接触画笔的画家,需要通过一份临摹来练手,用它来恢复功力。可惜,应该体现他功力的《吴清源》令人失望。
《吴清源》证明了田壮壮在电影上的止步不前,而且致命的是,他竟乐在其中。这部根据吴的自传《中的精神》改编的作品并非传统叙事类传记片,而是试图对人物命运片段的截取来反映其内在的精神追求,所以,吴清源在围棋上的成就都只通过字幕来描写,而更多地把目光关注在他对“真理”和“围棋”的追求上。这两者甚至在影片的片尾,大大地通过字幕的方式,坦然面对观众。而这种坦然,似乎又是为了电影在传记成份上的薄弱进行辩护,它不仅以所谓的“中心思想”的面貌出现给观众标准答案,也在暗示田壮壮拍摄此片的目的:再一次的明志。假如把围棋换成电影,上述的话大概也能说明田壮壮目前为止的人生态度和轨迹。虽然田壮壮应该是不敢自比吴清源的,但两者在精神上的类似,却明白无误地显示了田壮壮在本片上的空前自恋(这让人难以相信会发生在他的身上)。假如田壮壮是希望通过影片来与观众做一次精神交流的话,那他除了展示了他自己之外,什么都没有做。
全片在散漫与无节制的节奏下展开,虽然王昱的摄影美不胜收,但除此之外就是那种自恋式的沉溺,或者说是对所谓艺术电影表现手法的俗套。比如棋友参战,吴清源和他一起默默收起了棋子,这个长镜头会被喜欢这部影片的影评人和影迷们反复赞叹,他们也许会说:它反映个人追求与国家战争之间的矛盾,田壮壮用克制的极简主义,一个镜头就把所有复杂的情感都表达出来了。但,对不起,我只看到一个导演要给戏做减法做到失手,收棋反映人物心境是ok的,但这种长度,就是要艺术地给艺术电影观众看的洒狗血式手法。类似的俗套还有吴清源测肺活量,那个前景虚焦的机器到了第二个人测试的时候给转成了清晰的焦点,这样观众就可以明显看到吴的身体不好。这同样也是颇为俗套的手法,其实不用转成清晰的焦点,观众也会理解吴的身体虚弱,因为机器是在前景的。
影片很多地方就是在这种手法上痴迷地发展,反而忘记了,吴清源人生追求的真理(后被证明是邪教)和围棋(字幕上有非常令人意外的一句,关于他放弃邪教之后重投围棋世界时用了“胜负”二字),必须通过大量的肌理清晰的细节铺陈,才能达到令观者思路通彻的地步,而现在这种省略式的跳跃截取(影片最诡异的地方在于张震的老年妆竟几乎一点也没派上用处,这也许是资金原因而做的被迫省略),只让人留下了这是一个受到日本式教育把围棋视作生命曾经信过邪教后来又醒悟但却在老友们纷纷离世后丧失棋力的中国老人的艺术传记片的印象。假如你把上述一句话里修改几个词,也许会看到一个中年导演的影子。
6.20电影节同城志
以下消息综合了www.film101studio.com和dvd.bbs.net的各路好朋友的第一时间报道,特此感谢
6.20下午的《吴清源》吸引了大量影迷入场,现场看到不少熟悉的ID以及娱记,另外还有从台湾赶来给《指间的重量》捧场的导演陈以文(《运转手之恋》、《果酱》)。77原以为今天可以靠黄牛票便宜入场,结果居然黄牛手上没票,只能购买原价票。她给于了此片7分的评价,在看到吴清源误入邪教一场时,突然觉得这可以改成日本动画片。因为参与撰写了《电影完全手册》,因此今天出版的《完全生活手册》上,刊登了她一张玉照。
《吴清源》放映完毕,田壮壮和张震出现在上海影城门口,张震一身绿色西装,看上去很酷,一个女娱记上前请他签名,他签完说:你看过片子了吗?觉得好吗?女娱记说:画面挺好的。张震尴尬地笑笑,与田壮壮上楼参加新闻发布会去了。王志文也赶来祝贺影片放映,并跟田壮壮搂搂抱抱一番。
上午小番茄去看影城三厅10:45的电影,结果发现临时撤片,换成了《怪屋》。看到半小时左右隔了一个座位的男子突然把手放在她的胳膊上,后来居然向她这里吐了一口痰,于是只能落荒而逃,出门退票。
6.20一整天,论坛上围绕着《七武士》的讨论还在热烈地继续。带鞘的刀说他看片时204分钟没上过厕所,他从未这么贪婪地观看一部电影。yves看了《椿三十郎》,才知道他的这个ID的意思。realmask谈了这次看《七武士》的挫败感。
rounder看了上海影城一厅18:30的《眉山》(上座率8成),觉得影片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现场坐错座位的、打手机的,骚扰不断,更离谱的是有一处传来了香甜的鼾声,长达30分钟之久。byron_r看到了现场一群日企员工在老板离开后也撤离了,日企看来挺辛苦。
yves原定观看的环艺《东京塔》撤片,于是只能改看18:30的《复仇计划》和20:45《天使猎人》(10来个观众)。他觉得《复仇计划》乏善可陈,《天使猎人》让他想起2004年电影节撤片的《被遗忘的银色》。
6.19以及前几天的电影节同城志补遗
77在6.19下午去影城看了国际学生短片展评,三部短片各具特色。随后花费了两个小时赶往万达观看20:45的《爱的寻觅》(上座率4成),这是她第一次去万达,觉得这家戏院的外观很有童话色彩。她给了此片8分评价。
小番茄看了6.19晚20:45上海影城一厅的《高跟鞋》(上座率9成),她认为字幕很失败,散场时有个男子对女友说:这个电影太老了,看里面的车就知道20年代拍的!!!同场的还有btr、yves、硫酸遇水等网友。
gustav看了6.19超级电影世界18:30的《向往》(上座率1成),女主角、本届电影节金爵奖评委玛莉娅嘉茜雅古琪诺塔(《邮差》)在开场前向观众热情致意。他认为影片诙谐流畅,是一次愉快的观影经验。
btr在6.19看了一天的电影。上午在上海影城三厅看了《如果我能再活一次》(上座率3成),影片唯一的优点是男主角挺帅。下午13:30在上海影城三厅看了国产片《浮生》(上座率3成),他觉得影片平实、有很好的节奏感,而且导演比较节制。电影结束的问答单元里,导演盛志明说此片原名《欢喜》。另据同场的Howie说,导演觉得电影节的接待比较差,因为他问接待他的人,今天的流程是怎样的,对方竟回答不出来。
btr接着看了上海影城一厅15:45的《逃往疯人院》(上座率2.5成),他认为翻译的中文片名有剧透之嫌。随后是18:30上海影城一厅的《当塞万提斯遇上莎士比亚》(上座率4成),他认为导演的电影语言显得庸常。
要命的瘦子在6.19下午13:30看了沪北的《太阳危机》(上座率7成,包场工作做得真出色),照例是10元价格收购黄牛票。他觉得这是一个很适合在大银幕上看的不冷场的电影,但沪北左后方的音箱表现力非常糟糕。呐喊与低语收到了一个不知道是谁发来的“要命的瘦子10块钱去沪北看《太阳危机》,我嫉妒得发抖了”的短信。她在晚上的沪北看了阿根廷电影《未曾流逝的时间》(上座率5成),开场前的导演制片人见面会的翻译质量差,影片属于艺术写意式,退场人数很多,结束时只有35个观众,导演向这些观众招手,场内响起了稀落的掌声。
yves觉得这是一届注定要成为很多人生命中一次难忘回忆的电影节,他觉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久违的骚动味道,为电影而骚。他在6.19下午发现《桑巴传奇》被临时撤片,却在新天地看到了排片表上没有的《椿三十郎》,由于人数较少,因此从原定的一厅换到了二厅,他再度为大银幕的观看经验而感动:在大银幕上看一部大师作品,从中得到的,比看一百张DVD加在一起,都要多得多。他顺便爆料说自己刚翻译了一本特吕弗作为影迷和影评人的手记(希望这本书能够早日出版)。随后他来到了上海影城,准备从《泪光闪闪》和《高跟鞋》里选择一部,结果前者的黄牛票高达两张300,于是他只能选择了《高跟鞋》,他认为放映质量很差,字幕依然飘忽不定。
tatan在6.19看了20:45上影星汇的《追梦女郎》(上座率3成),他觉得美国超女的嗓子很棒,其他比较一般。同场追梦的电影大兵觉得这是他自电影节开幕以来最爽的观影经验,因为没有手机乱响,没有“评论音轨”,他不知道何时有一届满意度超过80%的电影节。
hongway看了6.19永华一厅20:45的《星光在我心》(上座率2成,散场时不到30人),他觉得画面比例有放映错误的嫌疑,而且越看老年的马斯特罗杨尼越像《哈利波特》里的玛姬史密斯。
小韩回应了daile此前提到了李俊基为什么没有专访的事,daile立刻再度回应说这次的做法令人他对韩国经纪人公司失去好感。daile同时贴出了他这几天来的记者手记:6.15注册时组委会的好心提醒短信结果却造成了注册大塞车。开幕式电视直播结束时,评委会成员还都没出现,主持人却收档了。记者材料里,电影市场的介绍小册子,不到90页,却有一大张“勘误表”,而且这三个字给写成了“刊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