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客山东的醉酒经历

标签:
酒文化醉酒哥们微醺厚德载物吧 |
分类: 【他山之玉】 |

山东人就这德性,对待合眼缘投脾气、俗称臭味相投的朋友,无需好菜,不怕酒孬,一般都是用酒杯子表达感情,轻则微醺,重则陶醉,最高境界是一醉方休才够哥们。
厚氏一挚友,著名投行一哥,云南出生北京谋生。每次来公司,公务之余,厚氏都会邀请业务相关的同事陪他吃酒,他每次临上桌前都斗志昂扬,特像当年革命烈士被押赴刑场的大义凛然状,最终的结果嘛,嘿嘿,你懂的……今年年初那次印象最深刻,他和他的同事“特山东”了一把,完全按照山东的酒文化宾主豪爽对饮,期间,这两个哥们走马灯似的不断的跑出饭店包间疑似打电话,破天荒的,竟然脸无服输之象,心下暗生佩服!散场的时候,酒店老板满脸堆笑的凑上来说:客官,不好意思喽,您那两位客人真会找地方吐酒,可怜俺一大鱼缸热带红鹦鹉鱼全部都给醉死了,还有一颗养了十年的发财树的根部多次被酒浇,现在叶子都焉了,估计也活不成了,您多少给贴补个成本钱吧……
这不,这哥们上周又来,厚氏免不了邀几个好友陪他小酌,仅仅是小酌,看似无恙,放心让其当晚返程。不成想,这次饮酒竟然又撩拨起其古代文人情怀,睁眼李白、闭眼杜甫,沿途酒壮文胆,自比怀素,奋笔又疾书,手动如脱兔,洋洋洒洒数千言,挥洒美文一篇与我。字里行间赞山东,厚氏不能独享,特公布于此,聊表纪念!题目系自拟。
大雨倾盆后的清晨,回到了家,回到了春城,一下飞机,微博和微信上满是水淹昆明的照片。行走在路上,平日里俊秀温和的城市,忽然之间就象喝醉了酒,满地都是烂觞狼藉的景象。可能心有感应,刚从一场宿醉中半醒的我,也倒在了病床上。心有力而腹不能,不得不推辞了几个酒局。
躺在床上,终于有时间静下来,反思自己的小酒量,回味旅途中的贪杯醉酒,憧憬未来微醺不醉的感觉。醉酒的层次有三:初醉于事,再醉于景,再再醉于情。每次醉酒,都是欢喜一劫。了无循环,方见真性情。
最早的醉酒是九七年的夏天,大学毕业,各奔东西的前夕,一场场的散伙酒,持续一两个月的时间里,清华园里空气中不仅弥漫着淡淡的伤感,也弥漫着二锅头和燕京啤酒的香味。喝的最厉害的一场,是在圆明园南门的一个四川菜馆,好像名为“蜀香阁”,七月一日晚上最后一顿散伙饭,大家喝得稀里哗啦,表白的、忏悔的、牛逼的…… 忘了喝了多少酒,自行车也不要了,大家莫名其妙的哭着,走回了学校。恰逢香港回归庆典直播,一众人在礼堂前大草坪上又哭又笑,本来想看直播,结果全都仰八叉的趟在大草坪上一直睡到半夜。当然,也有些人找不到了,失踪了一夜,第二天才神情落魄的回到宿舍。现在回想起来,那不仅是发泄,更像是对紧张五年的心理反击!
在燕园就轻松很多,有许多风花雪月的小型酒局,反而大家喝醉的机会不多。风雅之事,便是三五才子佳人拎着小酒,于朗朗夏日之夜,在未名湖的石舫上躺着,听着吉他,喝着酒,唱着歌,指点诗文玄学,虫二奇谭,渐渐沉醉而去,直到晓风残月。兴之所致,也有人奋不顾身跳进湖里,游到花神庙,上岸惊起数对情侣…… 歌里唱的,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在水底。而醉客呢?都在未名湖的石舫上…… 冬天喝酒,最有意境的是在漫天飞雪的天气,于朗润园古色古香的屋子里,一壶烧酒,或一瓶威士忌,师生对酌,漫谈宏观经济,天下大势,喝得微醉,喝热了,打开窗户,寒风裹雪而进,翻卷数页;然后摇摇晃晃的出来,在白茫茫的湖边,一路疾行,顿觉豪气上涌!
在香港喝酒都比较克制,少有喝醉的体验,但也曾经有一次惨痛的经历。仗着年轻的时候,先是兰桂坊,后来又转战铜锣湾的VMIX喝到半夜,啤酒洋酒一锅汇,结果被送回酒店后就不行了,发烧腹泻呕吐,被紧急送到养和医院。急诊值班的是一位漂亮的台湾姐姐,恶狠狠的把我按在床上打针。可能是因为自己很久没打针了,反应特别强烈,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仍然觉得疼。我就回头,请她轻点。只见她莞尔一笑,用柔柔的台湾普通话说,我可是给林青霞打针的喔,你还嫌我技术不好?!……
迄今为止,惨痛的醉酒经历,都是和山东人喝的,几乎每喝必醉。山东有习俗,喝酒讲究规矩。其中最为讲究礼仪的,便是孔孟之乡的曲阜邹城一带。规矩之一是“一三九”,即各以标准杯乘,一杯白酒(一两左右),三杯红酒,九杯啤酒,各人自选其一,以示公平;酒桌之上,主人一方为显礼数周全,特设主陪和副陪。喝酒规矩就是,主陪带领大家饮酒,三杯白酒,其他人按等比例喝。接着是副陪,同样规矩带大家喝酒。如果还有主人方的陪同,再如法炮制的喝。接下来,才轮到客人回敬,比例一样。客人回敬完毕,规定动作才算完成,开始进入自选动作,大家才开始自由敬酒。所以这套礼仪走完,基本上醉得就不轻了。很多人尚未完成规定动作,就醉到桌子底下去了。酒席散去,必然有几个人是用平板推车给推回酒店房间的。最早不太理解,为什么大家每次都要为礼仪喝成这个样子,后来当地朋友点悟,喝的爽快的,醉而尤荣,虽然小酒量,也必是光明磊落之辈,大家愿意交朋友。所以,喝酒也见心见性,是否喝醉,是个小小的测试。有时曾想,当年李白一定是和山东朋友喝酒,才写下将进酒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豪迈之句。
比较而言,西南地区喝酒比较随性,并无规矩,兴之所致,也可行令划拳。微醺之时,令声四起,颇有些武侠小说中江湖豪杰聚会的感觉。曾经有一次,深夜赶路,细雨蒙蒙中到了贵阳,一下飞机,就被拉到一个无名小店,主打香肉火锅,令人惊喜的是,朋友准备了茅台若干。茅台的特点,就是一但开封亮相的时候,香味每每格外霸道醇厚,瞬间便溢满整个酒桌的空间;但是,下嘴并不抢味,只会把满桌的好菜推向温暖的气氛中,让人沉浸其中。香肉加茅台,配上粗犷的铜火锅, 让人顿觉一扫清冷之气,顿生一醉方休的豪气,于是乎必然醉倒街头!
每次在云南喝酒,都是比较随意,这象云南人的性格。也无所谓礼仪和主题,无所谓公务应酬或朋友欢聚,没有心机,也不急迫,一旦开始,就不停的慢慢的喝下去,一直到“二麻二麻”的感觉,更多的是心灵的沉醉,酒醉倒是其次了。如果酒桌上还没醉,那再移步翠湖边的酒吧, 清风拂面,酩酊之间,那就必醉无疑了;或者,转战温莎,几打啤酒下去,且歌且醉,也是一场快事! 每次在云南醉与故旧,都应那句“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沪上喝酒秀气,倒少有醉过。最好的时节是秋天,天高气爽,不徐不燥,大闸蟹上市的时间。约三五好友,找一个黄浦江边风景绝佳处,一瓶瓶黄酒,石库门或是绍兴老酒皆宜,配上膏腴丰美的蟹子,一直喝到夜色沉沉,两岸华灯溢彩,这边吴侬软语,红袖添香,不知不觉中就醉了……
看醉酒的百世象,莫过于夜行周末伦敦或纽约,凌晨三、四点,酒吧仍然人声鼎沸,街头漫是喝醉酒的人。从微醺摇晃,到烂醉如泥都可以看见。最有意思的,是曾经有一次,在伦敦街头,遇见一个醉酒的女士,抱着一根电线杆,倾诉了大半个小时。也曾见到一个老外同事,喝醉了酒,突然就象木桩一样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轰然倒地。可见,醉酒是一个跨文化的心理需求。
醉酒其实不一定非要热闹,孤独的醉酒也是一种境界。层经在一个深秋之夜,于法兰克福,和几位朋友聚在一个莱茵河畔的一个酒馆里,正在大快朵颐的吃烤肘子,大口痛饮德国啤酒。忽然发现,坐在我们旁边的是一位老婆婆,一个人也点了肘子和啤酒,优雅的细细品着,肘子没下多少,但每次都是大口喝啤酒,不小于我们的量。她突然可能也发现我们看见她了,于是端起一满杯,冲我们笑笑,会心的一饮而尽,然后再慢慢优雅的继续。直到我们摇晃着出门她还在喝。后来好奇的问服务员,才知道这是一位犹太老人,小时候为了躲避纳粹,背井离乡去了美国,年龄大了以后每年都回来,来到小时候和父母吃饭的餐馆,每次都喝醉,再由饭馆的人把她送回酒店。若干年后,自己也曾经有独自喝醉的经历,才慢慢能够体会独自喝醉的心境。曾经在一个孤独的城市,澳洲的珀斯,诸事办完,一个人坐在天鹅河畔,只有海鸥为伴,点上一瓶好酒,喝到迷迷糊糊,今宵酒醒何处,那种感觉,也别有滋味!
旅途中,最不可免的事,就是喝酒。喝酒自然要醉,无论生意场上应酬的大酒,还是朋友聚会的小酒,或是孤影一人的独酌,每次醉酒,都是旅途中难忘的经历。且沉醉,当下岁月且摩挲,莫问往生来世!……此次卧于病榻,便也主要是拜前几天山东朋友一顿酒所赐,宿醉未醒,鞍马劳顿,终于不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