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化缘因缘厚德载物吧 |
分类: 【儒释道学】 |
何谓化缘与因缘?
化有教化和募化两种意义。缘是机缘,简称化缘。所谓教化,是演说三藏(经律论)的义理,使众生依法修行,必能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意思。至于募化,是佛住世时,为了降伏出家众的贪心而建立的,凡出家人的生活所需,完全由在家信众供养结缘,这样可以减去许多无谓的烦恼而安心办道,了脱生死。而在家人,利用这供养的方便,可以广结善缘。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由此可见,我们要远离诸苦,必须戒贪,才是根本办法。而布施供养,是戒贪的具体表现。
关于因缘,所谓‘亲生的叫因,疏助的叫缘。’就麦子来说,麦种是因,那么日光、空气、水分,肥料、人工、时间是缘,但种子虽有生因,须具有诸缘的条件,才能发挥种子的功能,否则一定是‘苗而不秀’,或者是‘秀而不实’。不仅麦子如此,任何事物都是一样。从表面上看来,缘只是个抽象的名词,但是却有支配诸法生灭的潜力,而这种潜力,是与诸法同时生灭的。我们要了脱生死,圆成佛道,必须广种善因,多结善缘,将来才能达到目的。
我常看到某佛教刊物,批评别人的消息,是不是真的,怎么不见对方答辩?
俗语说:‘闲人口里出是非’,因为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才会‘言不及义’,为了满足个己五欲的享受,又没有别的技能,只有打听别人的是非,达到利己的目的,若是稍有道心的人,那是不会这样做的!昔孔子适周见老子,辞去,老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而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他连这点道理都不懂,还谈什么学佛!
人非圣贤,总难免有点过错,如果观念正确,可以向对方善意的建议改正,以杜绝后患;但恶意的批评,除了增加自己的罪业,与事实毫无补益。我们做佛弟子的,处处要律己,多做些反闻反观的工作,假使个人的言行合乎规律,团体也就健全而有光彩。
至于答辩与否,须视当事人契机而定。答辩可以说明事理的真相,使对方由衷的信服。百丈禅师说:‘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所以不辩乃无言说法,也是对付无赖之徒的妙著。我至诚的希望全体的佛教徒,谨遵教典,作大佛事,虽有不肖,亦莫可奈何。
宇宙是怎样形成的?
尽十方无有边际的空间,叫做‘宇’,尽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有始终的时间,叫‘宙’,简称‘宇宙’。其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亦非长短、方圆、黑白、温凉、轻重、厚薄,所能计知的一种实相(空)理体。其用之大,为万物之母,故云‘无不从此法界流’,就是说,万物的相状虽殊,其母则一,存在的时间虽有久暂之别,但终必反其母。又云‘无不还归此法界’,万物虽生之于母,返之于母,必待因缘而后生,而后返,决非有能为者而为之;否则,即是魔说。
以上所说,是宇宙的定义,和万有与宇宙的关系。也许认为太抽象,因为这个问题,必须懂得‘一切唯心’和‘缘生性空’的道理以后,才比较好懂,不然,是很难说明白的。
所谓‘一切唯心’,是说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心(妄想、思想)造成的,这个心不是心脏的肉团心,而是能思量、分别的‘识心’,在心理学上叫做思想。请你静静的沉思一番,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不是从思想分别其利害关系而产生的。这种由理想而成为实事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力量,佛法称为业力,因此也可以说,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众生的业力所造成的。如果不相信,请问你住的楼房是不是心造的?老婆孩子是不是心造的?关犯人的牢狱是不是心造的?万里长城是心造的,西螺大桥也是心造的,你的家庭和乐,是全家人的共业所造成,牢狱是犯人的别业所造成的,如果没有犯罪的思想,就没有犯罪的行为,那里会有牢狱呢?由此可知,我们这个世界,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众生的共业和别业所造成的,等到将来众生业尽,此界亦尽,所以地藏经说:‘此界坏时,寄生他界……此界成后,还复而来’,那时候又是天地玄黄,宇宙洪流的时代了。
至于‘缘生性空’之理,一般人只知道‘缘’是个抽象的名词,其实它有支配一切诸法(宇宙万有)生灭的潜力。比喻说:‘豆子,照理是能生芽、开花、结果的,但是放在瓶子里,那就不可能了,必须有土壤、日光、空气、水分、人工、肥料和时间等等的助缘,才能成为事实。’同样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灭,都需要缘,没有缘,是不会生灭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生中,如果造的全是恶业,只要现在一心行善,而不给恶业犯罪的机会——缘,虽有也等于无,因为诸法自性本空,而今呈现在眼前的一切现象,是心造的,除此就是万无了。
学佛是否要出家?若人人出家,势必灭种!
佛教有四众弟子,由此可见,在家学佛,是合格的。所谓出家,是要发愿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家,若是像因家庭失和而出走那样的出家,是没有用的。因为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脱生死,因此就要依教修行,才能达到目的,假若在家学佛,也能依教奉行,就等于出了家。
就形式上来说,出家人要辞亲割爱,放下精神与物质上的一切享受,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得到?而有的人还‘肉不正不食’,叫他来过我们这种淡泊生活,绝对不习惯。别看做和尚很简单,如果没有相当的善根和因缘,保证还做不了。
谈到人种,我想是不成问题的,现在世界各国都有人满之患的感觉,而在家人不生孩子的还是很多,也没有人指责他们影响人种。假使我们都有缘出家修行,统统到极乐世界去了,还有其他五道的众生转来,或者其他的星球向这里移民,也不见得是说梦话。
出家人不从事生产,生活怎么办?
国父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由此看来,出家人并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消费者罢!至于工作,也不见得是种了几棵稻梁菽,养了几头马牛羊,才算是职业,凡是有益于社会人群的正当行业,都谓之工作。如果大家都相信因果,社会自然安定,国家一定富强,大家都有饭吃,自然也少不了和尚一份。
一般人的工作,是为家庭的生活而忙碌,和尚的任务是为众生的生死问题而奋斗,不要认为佛教不过是暮鼓晨钟,烧香拜佛而已,其实那只是仪节上的一部分啊!此外还有许多有形无形的工作,像禅定的参究,经教的钻研......却很少有人知道。而修持的目的,除了自利以外,还要上报四重恩(国家护存恩、师长教诲恩、施主供养恩、众生互助恩),下济三途苦(地狱、饿鬼、畜生),以利他。因此希望大家拥护佛教,净化人心,当可化干戈为玉帛,变孽海为莲池。果能如是行去,大家所仰望的世界和平,即可早日实现了。
为什么要向塑画的佛像烧香礼拜?
佛有法身、报身和应身。法身佛只有诸佛才能看见;菩萨可以见到报身佛;释迦佛的应化身,我们的福薄,也看不到。现在为了表示我们对诸佛菩萨的崇敬,所以方便的用塑画的圣像,来作代表。这个道理和军中射击的‘人像靶’一样,虽然不是真的敌人,但是用来练习射击,将来必能收到杀敌制果之效。孟子也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习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由此可知,佛像是众生修习成佛的目标和模范。我们为了要成佛,所以要烧香要礼拜。
烧香和拜佛,是表示我们行为上对佛的崇敬,而烧香的香昧芬芳,藉以堵塞我们的鼻根,使其不闻脂粉之气,而减少许多无谓的烦恼。拜佛的好处很多,简单的说,可以消除业障,降伏骄慢,且能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力量。当你见了庄严的佛像,就会联想到佛,是以慈悲为怀,救济众生的圣人,我们应当恭敬礼拜,同时更要学习佛的言行,将来也可以成佛。
总之,烧香拜佛的功德,无量无边,希望在工作之余,不妨做做看,既能保安,又可增福慧,何乐而不为?
念佛何以能消灾获福?
每个众生的苦乐祸福,都是由众生的自心(思想)分别事物的利害关系所产生各种善恶行为所构造成的,因此就有各种不同与行为相对的感受。要想离苦得乐,转祸为福,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我们的思想。
佛教改变思想的方法很多,念佛也是其中的一种,只要能诚心诚意的慢慢念,使思想的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渐渐的就不会想到别的事物上去了,所谓‘心正而后身修’,不造恶因,自然不受恶报,这不就是消灾吗?人生没有灾难是福,处此恶世,而能用功办道,将来往生西方,永离生死,更是福中之福!
也许你觉得以上所说的还不太合理想,现在再用日常所见的事理来补充说明一下。譬如说,一位不良少年(喻妄想)经常在外面惹是非,他的家长无法管教,就把他送去当学徒(喻念佛),有一天他的邻居失窃,警员先生(因果)来调查他的生活动态,经厂方证明,他天天都在工作(念佛)从来没有外出,因此这件事就与他无关(消灾),后来他因工作努力,被选为劳工模范,并且得到一笔优厚的奖金(获福)。明白了这个道理,对这问题就不会再怀疑了。
我持斋念佛多年,但家里不如意事,总有—点,其故何在?
能持斋念佛,当然功不唐捐,但其他的人是不是也能和你一样这么做,又是问题。好比你一个人负担全家人的生活,自然过得不会很舒服,如果大家都有工作,那就不会感到困难。至于有点不如意的小事,也未必不是你念佛的功德,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就和迷失路途的人一样,别人只能告诉你回家的路线,却不能代你走回迷失的距离(喻宿业),如他用车子载你回去(念佛功德),只能免除你走路的痛苦(大事化小)但是走错了的全程还是非经过不可(不如意事),了解了这道理,应该劝化家人,赶快学佛,倘能勤修精进,以后自然就会吉祥如意了。
学佛有什么好处?将来可不可以升天?
学佛的好处很多,难以说尽!简单的说,可以离苦得乐,转凡成圣。因为学佛以后,如能依教修行,即能理解宇宙人生的奥秘,和相信因果轮回的道理,而使思想言行,虽从心所欲,也不会踰矩了。因此不仅现在是个好人,将来还能成佛!
以世间法来评论一个人的好坏是不正确的,因为大家的自私心理太重,无论是对人,或者是一切事物,都以个己的利害关系,作为好恶取舍的标准,所以说不一定正确,如用佛法作准则,才是公平的。
学佛目的是成佛,如果想升天,修十善业就可以去了。其实了解佛理的人,绝不愿意升天,因为天道还是在三界之内,等到天福享尽了,仍然要随业受报的。这个道理就和一个穷苦的女人一样,因为娘家很富有,所以就想回去,到了娘家,在精神和物质上,可以尽量的享受,但是不能长久的住下去,因为那里到底不是她的家,就算能住十年八年,最后还是要回夫家的。因为很久不在家,回来以后,又得忙于整理家务,打扫环境。所谓‘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这时候,我想比以前更痛苦!所以说,要想改善生活,永无烦恼,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只有依教修行,志愿成佛,才是救苦的根本办法。
【厚德载物吧原创作品,未经同意严禁转载】
“十大”系列经典文章推荐:
前一篇:星云大师为丁亥年祈福(组图)
后一篇:发现老公出轨后我该怎么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