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儒释道学】 |
六、敬神护法世代昌
嘉兴人包凭,他的父亲是池阳太守,生有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一个,入赘平湖袁氏为婿,虽然博学多才,却屡次考试都不上榜。
有一天到太湖附近游览,行至一村中,见一寺院破漏,观音菩萨像被雨尘淋湿沾污,即取出身上所有的十两银子,给主持人作为修筑庙宇之用,僧人说:“工事太大,所费必巨,恐怕难以完成你交待的心愿。”
于是他就再取出随身行旅,贵重值钱的衣物,交予僧人,虽然随行仆人再三劝阻,他还是诚心乐意的捐出,并说:“只要佛像不被损坏,我没有衣物使用又有啥关系!”
僧人说:“施舍钱财衣物并非难事,但你虔诚心愿,确实难得。”寺院修好之后,有一天他又来游此寺,夜宿寺中,即梦见护法神前来道谢说:“你子当享世代俸禄。”后来他的子孙,汴与圣芳,都真的作了大官。
嘉善人支立的父亲,当刑房吏的时候,有无辜之重犯为了求生,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先生待人很好,也很同情我的遭遇,愿意代为洗雪冤情,我们已没有什么可以报答,明天你请他到乡下,详述案子情节,并亲自奉侍他,他若恳接纳,则我就可能平反获释。他的妻子流着眼泪答应了。
隔天,支先生到她家里,她即亲切招呼,并告诉他丈夫的意思,愿意过给他作女婢。支先生断然拒绝,只答应她转呈案情,尽力而为。后来案情大白,犯者无罪获释。登门道谢说:“先生大德,世所罕见,吾有小女,就送来当丫头。帮忙料理家务,此礼可通还、请笑纳。”支先生只好按规矩收纳。
后来他的儿子支立,廿岁就登科,官至翰林、孙支高以及子孙世代也都官运亨通。
在上各段所述,虽然情节、作法不同,但都是一心向善的实例。
七、为善不兴,为恶昌盛?
积善之事详细来说,有真善、假善,有端正之善与歪曲之善;有阴善、阳善;有是善、非善;有偏善、正善;有半善、满善;有大小之善;难易之善等分别,必须作进一步的了解,不然为善而不明理,往往就会产生自认为行善,而其实是造孽的行为,而枉费苦心。
譬如一般人常说:“某人行善而子孙不兴,某人为恶而家门却昌盛。”而误解俗语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无稽之谈。
其实这都是一般人不明事理,颠倒是非善恶准则的错误观念所造成。不可认为善恶报应是骗人的说法。
八、因有真善与假善
就以真善与假善来说:
打人骂人,贪财妄取,一般人都认为是恶。敬人礼人,廉洁有守,一般人都认为是善。其实这些行为,都不一定就是恶或者善。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他行为的动机与目的,才能了解何者是善?何者是恶?
正确来说:“有益于人群,则打人骂人皆算善。若为了自己私利,则尊敬别人、礼让别人也算恶。”
为人处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已之善则是假善。
发于内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
无所求而为之善是真善;有所谋而为之善是假善。
九、端正、歪曲有分别
那么什么是端正之善与歪曲之善呢?
一般都认为谨慎、随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但圣人却认为敢作敢当豪爽之狂狷之士,才是善人。因为谨慎软弱没有个性之人,虽然全乡人都说他好,而成好好先生,却是随波逐浪;没有志气;没有道德精神;没有道义勇气之人。依此类推衡量,则社会上荒谬颠倒的现象,还有很多。
总之,天地神鬼对于善恶之观念,都与圣人的观念相同;而与世俗的眼光相反。
因此说:若想积德行善,绝不可只为了顺乎世俗人情,讨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须从内心深处潜移默化,一心只为济世,不媚俗世,纯为爱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
若有一丝媚世之心,一点愤事玩世之心,则就是虚伪歪曲之善。
十、阳善、阴德也不同
善又有阳善与阴德之分。
为善而为人知是阳善;行善而不为人所知就是阴德。阳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誉之福报。阴德天必赐以厚福。
世人名誉超过了实际,必有奇祸。因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都只是浪得虚名,缺少实际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横逆之事也特别多。
因此古人劝人:“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赞。”
人若毫无过失,而被横加恶名,又能逆来顺受,必是有大道德修养之人,子孙往往能突然大发。因此俗眼所看“为恶昌盛”之说,值得探讨。
总之,阳善与阴德,就只差别于明与暗之分罢了。
文章引用自:http://www.jiuhuashan.com.cn
前一篇:改造命运的方法(六)
后一篇:我们的社会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