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儒释道学】 |
三、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
云谷又问:“孔老人到底算你终身命运如何?”
我从实详述了过往的经历。
云谷说:“你认为自己应该得功名?应该有儿子吗?”
我想了很久才说:“官场中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的相貌轻薄,又未能积德以造福,加以不耐烦重,度量狭窄,纵情任性,轻言妄谈,自尊自大……这些都是无福之相,怎么当得了官!”
“俗语说:‘地秽多生物,水清常无鱼。’我好洁成癖,形同孤寡相,是无子一因。脾气暴躁,缺乏养育万物之和气,是无子二因。仁爱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一向洁身自好,不能舍己为人,同情别人,是无子的三因。其他还有多话耗气,好酒损精,好彻夜长坐不知养护元气等……,都是无子之因。”
云谷说:“照你这样讲,世间不应得到的事还多得很呢!岂仅功名与嗣子之事。世界上的人,是享千金财富,或享百金财富,或者应该饿死,是取决于各人心性所造成,天只不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而已,并未加丝毫力量,就像人体的轻重,是决定在本身份量,而非磅秤厚此薄彼,是一样的道理。
传宗接代的事也一样,但凭各人积德之厚薄。有百世功德之人,必有百世子孙可传;十世功德者,必有十世子孙以护,那些绝嗣者,必是毫无功德之人。
只要能了解自我的因素,是造就人生吉凶祸福的关键,则将不发科甲与没有儿子的原因,尽量改掉。化吝啬为施舍;偏激为和平;虚伪成虔诚;浮躁改成沉着;骄傲改成谦虚;懒散改为勤奋;残忍化为仁慈;刻薄改为宽容,尽量积德,尽量自爱,珍惜自己,别糟蹋自己,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样必能去除身上的病根,重新获得仁义道德的新身体。
血肉物质之身,假若必受生灭气运的影响,则重生的道德精神之体,必能感动天地而获福。古有名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经》也提过:‘人若能了悟业命之道,顺天之理,自然就能求得厚福。’
孔老人算你当不了大官、没有儿子,是天作之孽还可避免;只要你扩充德行,广积阴德,多作善事,则自己所造的福,哪有不应验的道理?《易经》一书,专谈趋吉避凶的道理,若说命运不能改变,则吉又如何趋?凶又如何避?《易经》坤卦有言:‘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福及子孙,你相信吗?”
四、不会符咒鬼神笑
从此我猛然顿悟,深信此言,即刻拜领受教,而将往日之过失,在佛前尽情表露忏悔,先求登科,誓作三千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养育之恩德。
云谷禅师并指点我,每日所行的善事,记在功过簿上,如有过失,则须功过相抵。并教我持念“准提咒”,以期有所应验。
他又说:“符录家说过:‘不会画符鬼神笑。’画符跟念咒有异曲同工之妙,画符时,必须心不动意念,静下一尘不染,在此心如止水,如晴空之刻,开笔一点叫混沌开基,由此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心无杂念则此符必灵。为人处世,祈祷天地,改造命运的道理也一样,须时刻处在此无思无虑的状态中,则人心即是天心,必能感动天地而得福。
孟子立命之学也说过:‘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一般人都认为夭与寿,是二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孟子为何说是一样呢?
试想,人若能心处于不动欲念之境,随遇而安,善尽生之职责,命必然过得踏实,那么还有啥夭与寿之分别呢?进一步而言丰歉、贫富、穷通、贵贱……也都只是在心存俗念之后才有分别,正因为世人心存妄念,不敢面对现实,不能以静心处理顺境,以善心安于逆境,因此生死就变成严重的二面,一切吉凶祸福、毁誉是非、穷通贵贱,也就困扰着世人,而弄得心神不定,永无宁日。
人若能修身养性,去恶向善,安于顺逆现实,时刻处于不动丝毫非非之念的‘明心似镜、似光、似无’的境界,则离‘返本还原,归根复命’的境界已不远,这样一切罪恶过失自然也就无踪无影,命运自然归于称心如意,全吉无凶之境,这才是真正利人利已,有价值的行为。
还未达到此‘无心’之境的人,只有时时刻刻持念‘准提咒’,念到滚瓜烂熟,有持如无持,无持似有持,连持咒之念头自己都没有感觉,类似画符之时,空灵难言之境则道必可得,心灵而福至矣。”
从此我就把外号“学海”改为“了凡”,以纪念了悟立命之道理,而不落凡夫俗子之窠臼。
文章引用自:http://www.jiuhuash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