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温央视《美丽中国乡村行》总策划黄嘉平在北京潮联文工委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2016-02-17 22:21:33)
标签:

国际潮团

北京潮人

黄嘉平

分类: 北京潮人

                   文见秉性解乡愁

        —— 在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文工委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黄嘉平 

2014年7月20日 

       黄嘉平  国家二级导演  CCTV《美丽中国乡村行》总策划、

                     编,CCTV“寻找最美乡村”推介活动执行总导演)

 

http://s6/mw690/001wPEdBgy6ZrHDmk9n35&690

很荣幸参加今天的活动,感谢李庆主任的邀请。我是个普通的传媒人,十几年前老家领导来北京新闻大厦请大家聚时,曾有过笑话——我被列在“在京领导”席中。平日各地奔忙习惯了一时庙堂之上、一时江湖好汉,所以心理承受能力还行,啥席都照坐。只是因此发现,我如果按咱潮汕人出来闯的常态做着生意,有那么多商海业绩辉煌的北京潮籍老板在前,我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艳遇”的。潮汕在京的传媒人能被老家领导重视,自我安慰一句,也算以稀为贵,算是对自己另类耐住寂寞走文化路的补偿吧。玩笑归玩笑,我在想,咱们在京的潮汕文化人不能只是当熊猫国宝,得想想为潮汕为潮人做点什么事,才好回去见江东父老。这几年,因为每年两会都会带几路央视记者在大会堂和驻地采访,与潮汕各地市领导代表委员熟悉了,之后常有央媒去报道咱老家的一些事情,因为对南方不了解,采访时容易出现偏颇,只要实际允许,我都会尽最大能力向他们解释咱老家当地的情况,已确保央媒对潮汕报道的公正。我觉得比起前面说的“在京领导”的虚来讲,自己给家乡和父老尽的这点力还算实些,但力量不大,因为孤军作战、势单力薄。我一直期待在京的潮汕文人能真正形成合力,所以咱们这个委员会成立,我很赞成。先且不说能做多大的事,单从有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可以有机会向文化界这么多有名的老乡前辈请教,就已经很有意义了。

李主任让我给文工委这个平台提发展建议,那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提两点想法。

一、以文之功,彰显潮汕人的秉性

在央视的十年、走的三步,让我感受到人的秉性的深刻。前三年,我根据公安部全国消防系统提供的现场真实拍摄的素材做危机救援节目,比如出现矿难的时候里面的人该如何逃生、比如学生们下到干枯的水库里玩,上游水闸突然放水把他们困在激流中,旁边的人该怎样营救……开始我以为惊心动魄的危险场面是最能抓住眼球的,所以安排了大篇幅去展现,但节目做了半年从收视率的峰谷图我发现,真正吸引观众的,是节目中千钧一发之际人的秉性!我曾在一个矿难的现场,看到一个救援指挥员,和我年龄相近,听到先下井的战士用对讲机说在距离地面近些的浅巷道里发现有人遇难问更深的底下巷道怎么办时,他说“我下来”,打了一个手机后就直接下井了。当时井面出现裂缝有可能会塌,地面上的非救援人员都被紧急疏散,但我还是坚持让摄像不关机、一直拍着这个指挥员站在简易升降梯里神情复杂地沉入井下。之后被困的人都被救上来了、矿井在一小时后彻底坍塌,我跟他细问,才知道他下井前那个手机是打给他媳妇的,说他执勤晚饭不回去吃了,让她看好家。他说他下井时一直想着女儿,他的女儿四岁。

有一次我在咱们广东的佛山采访一个到下水道里救小偷的年轻消防兵。原由是夜里一小偷去工地偷东西被追,慌不择路拿着刀跳进下水道,里面全是旁边化工厂排出的废泥,泥很深而且气味刺激人的神经,小偷陷在泥里被熏得先吐又哭后来发疯地用刀砍墙。是冒着被神智错乱的小偷砍伤的危险下去救?还是等他死了再捞上来?这个消防战士选择了前者,采访时这个小伙子一脸阳光,他说看一个人在自己眼前死去、一辈子都不会心安。自己跟这小偷也没仇,他相信人心是肉长的,所以索性搏一下。下去靠近小偷时,小伙子平静地看着小偷的眼睛说自己是来救他的让他别动,然后就贴在小偷胸前俯下身子把救生绳帮到小偷腰上,这时他的整个后背都暴露在小偷的刀下。后来一切都如小伙子所料,小偷听话地被拉上来,顺从地跟警察走了……

当我把这些反映人的秉性的横断面在节目中放大之后,发现放大处都是收视最好的地方,哪怕节目重播还有人看;当我给全国各省市消防宣传处长讲课时把片子放给大家看时,不少铁军硬汉都掉泪、女处长们更是哭得一塌糊涂,片子放完几百号人的会场掌声一片。后来他们跟我说能被人理解的感觉真好,后来我和各地的这些弟兄也成了知己。

之后的五年,我做公益慈善节目,我们的团队一起关注边远山区坚强求学的孩子,拍他们在雪地里没暖炉的帐篷里大声读书、拍他们穿着裂了口的鞋顶着寒风去漂着冰凌的湖面打水喝,和他们一起骑着骆驼淌一天的冰河去上学,和他们一起打着火把爬一夜山路去上学,和他们一起走悬崖、攀天梯、溜索过江去上学…..

拍摄怒江边的孩子靠着两岸悬挂的一根钢丝飞身过江上学时,一个农家汉子在镜头前为五岁的女儿绑好滑轮将她挂上钢丝,这是她有生第一次独自过江,爸爸说她早晚要走这一步,平时没有照相机,就趁这次让我们帮她拍个照。也许是这个严厉的父亲冥冥中地安排,两年后当我们重访怒江时,我们把女孩松开爸爸的手过江的画面送给女孩时,女孩泪如泉涌,她说爸爸一年前出车祸已经走了。我们的节目就这样成了这对父女唯一的视频纪念。

我们发现自己遇见的这些贫穷的孩子一点都不可怜,而是非常可爱。我们在孩子们一条条匪夷所思的坚强求学路上思考人的秉性和力量,同事们几乎每次都是噙着热泪把看到的、体验的一切真实记录成我们的专题片《温暖有多暖》、《云端上的学堂》、《我的午餐》……随着节目的播出,孩子们有了棉鞋棉衣,有了校舍、有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合力修建的上学路。

我们忽然发现自己作为文化人的幸福,庆幸自己的心灵能有这样的缘分一次次接受洗涤,也发现作为文化人的责任,因为在纸醉金迷的浮躁社会,只有文化人,才可能有寂寞的功夫和敏感的神经地去发现人性、解剖灵魂。

最近的两年,我们改版做生态旅游节目,倡导低碳环保,创作既幸福又痛苦。每次感受青山绿水之后,又需在纠结中回到了著名的有味道的帝都"黄城",它的味道让我在山清水秀的“南蛮之地”完全失去优越感,特别是当地人提到负氧离子时我只能尴尬地羡慕嫉妒恨。每天呼吸着乡村甜丝丝的空气时,一想到我的孩子正在那片爆表的灰尘中学习、生活和锻炼,如鲠在喉。 我答应儿子,在京只要不是公务和有人同行,我一定不开车,只步行和坐地铁,为他尽量少一条排气管的污染。我觉得,我们眼下的日子,该是让迷路多年的真善秉性回归的时候了。

潮汕人的秉性是有正能量的,这点不仅咱自己清楚,连去过潮汕的我的同行也能感受到。我们中心参与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拍摄,和去潮汕拍摄的导演聊时,他们说以前就只知道潮汕人有拿着一条浴布就敢出海“过番(下南洋)”的胆,有李嘉诚、黄光裕、马化腾这样的智,有遇事不躲一人扛的义,但他们慢慢发现,潮汕人还有不管风雨无论贫富、把自己的日子过到最有滋味的本事。我觉得,这些都是潮人之善——斗志之善、心智之善、担当之善、隐忍之善,是外埠朋友所认同的。但这些年关于潮汕的负面声音多了,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主观的是咱们只顾解释、“消除影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未用正面的形象来扭转印象。潮汕人的秉性靠谁去展现、去为其正名?我以为,出生在这片故土的文人有此功力,但前提是合力齐心、有集体作战的阵地和平台。潮人文工委这时的成立,应景、应运、有意义,希望能真正承载这一使命。

二、以文之情,延续潮二代的乡愁

我儿子全年级野炊比厨艺,孩子为拿到名字,第一次仔细地问了我潮汕蚝烙的制作步骤,我建议他别拿这样去比,因为蚝烙是不能用普通野炊锅的,火候要求高,还要出锅即蘸鱼露趁热吃以保最佳口感。但是他坚持,自己找网上视频学做了一天,那天出发我发现他连平底锅和鱼露等各种复杂配料无一遗漏全带走,不像是出游,倒像行军的厨子。其实他从三岁就随我来北京上幼儿园长大,潮汕话只会听不会讲,满口地道的京片儿,但他还是清楚要在竞争中获胜,哪怕是比厨艺,他都必须找到并依靠属于自己的特性根基。我生在潮汕、长在潮汕,随着在京毕业、工作、扎根,一步一步地,与故乡渐行渐远。这只是地理的距离、我与故乡没有存在心理的距离。但我的孩子能不能也与潮汕保持心理的零距离,我确实无法保证。孩子只有在他需要的时候才会去寻找种族的归属根基,而且这种寻找是暂时的、摇摆的。潮汕在没有故土生活记忆的潮二代眼里,会不会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不住乡愁?我只离乡十几年尚在国内就有这种担忧,海外那么多老一辈潮侨应该会更加惆怅。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只要有一个潮人在国内,就有一个潮人在海外。故乡有一个潮汕,世界还有另一个潮汕。潮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支流,随着潮人的四处闯荡和落地生根,不仅在国内各地、在世界各国都有肥沃的衍生地、有强大的渗透力。我赞同刚才人民日报陈特安主任的看法,有多少中华文化能像潮剧这样在国际特别是东南亚各国盛行无阻?潮文化在一定的节点,是完全有条件承载在国际上弘扬传播中华文化的时代功能的。潮人文工委若能以乡情为结,有效策划加强国内各地、海外各国潮二代之间的故土文化互动交流,让潮二代对潮文化渐渐有认同感、归属感,就能更有效汇聚海内外潮人的力量,让潮人的种群更加强大。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潮人文工委功德无量。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委员,还得有热心的委员、专注的委员。

以上的想法不成体系,想到说到,就当我向各位同乡领导、文化前辈的思想汇报吧,也和在座所有潮汕乡亲共勉,希望我们能在文工委的带领下一起做到。最后表个态,只要文工委有需要,我必尽全力。欢迎大家多沟通走动,欢迎加我微信或微博,名字都为“黄飞鸿在北京”。欢迎大家收看我们的节目《美丽中国乡村行》,节目多个季度进入央视评价前六、点击率全台前四、影响力全中心第一,现在周一至周四、每晚18:05在央视七套首播,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感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